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
2007年04月13日09:03文章来源:uedbet官网西甲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355 字体: 繁體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

        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自1992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确立以来,业已经历了近十年。这一方针政策的确立,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心的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和时代向宗教的召唤。脱离开这一方针,爱国爱教即无基础可言。因此,宗教界每个人士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之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1993年11月7日,****主席在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提出:“利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讲话,从政治上承认了宗教的社会价值,尤其突出了对宗教道德的重视。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于1998年1月12日与宗教团体领导人迎春座谈时,在谈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时说:“我国各大宗教教义中的许多内容,比如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一些要求,与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我们所提倡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宗教界对这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群的内容,要加以挖掘,加以整理,加以强调。”这些重要讲话,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宗教道德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的殷切期望,不但指明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最佳途径,而且也归还了宗教应有的社会位置。宗教的存在必然与社会各方面发生关系,但其本身毕竟不同于政治组织或企业,若不立足于道德去积极影响社会,则不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岂有本分可言!

  本文旨在就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以及如何发挥它道德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在此进行专题探讨。

  佛教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以伦理为主题的。通过分析可以证实,“佛教是道德信仰,绝非神学信仰。”对佛教的思想必须重新全面认识和整理,只有从道德层面上建立起一条,内能保持它固有的根本特色,外可与社会潮流相契合的新发展之路,才会一改被严重扭曲的存在形式,还其道德信仰的本来面貌,最终真正解决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大事。否则,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愿望,难免会成为空洞的政治承诺。

  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非常丰厚,在此首先论述较有代表性的八个方面,以资与教内外有识者探讨。

  一、佛教的辩证思想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上,佛教首先提示出了因果法则支配一切的宇宙真理,佛教本身也要受这一真理支配。这既是释迦牟尼被称为大觉悟者(佛)的依据,也是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人只有立足于因果法则来认识事物,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产生出科学精神。

  因果之说主要反映了事物规律的两端,为了更完善地认识它,佛教又提出了“因缘”学说。“因”义指事物的内在因素,“缘”义指事物的外在条件。在相应的因素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物才会形成并得以维系。否则,已形成的事物将会消灭,未形成的事物难以形成。如将“因果”和“因缘”合并,即得到“因—缘—果”这一对事物法则的完满认识。这一法则既贯穿于自然、也贯穿于人类。佛教正是以宣扬这一发现为开端的,如说“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大智度论》卷十一)“大师”义指释迦牟尼。

  因果(因缘)法则是自然固有的,既非神的主宰亦非人的意志可以改变,佛教只是将其提示出来而已。释迦牟尼曾特别表明“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优婆塞戒经》卷五)“如来”是佛的另一名称;“正法”即是正确的自然法则。

  因果是力量的相互依存,于经典中概括说“世间内外法,互力以相生。”(《大乘密严经》卷上)“内”指内因,“外”指外缘。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指出“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优婆塞戒经》卷一)“一切诸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四)

  一切事物都受因果法则支配的共性,决定了其本质上的平等性。于经中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果法则的平等性即是佛教的目的,如释迦牟尼所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大宝积经》卷四)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佛教信仰的实质是因果法则,如“深信因果”(《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切众生第一胜法,谓信因缘”。(《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五)因此,又可以说佛教信仰的实质是辩证法。

  以上所说足可证明,佛教在人类历史上开了辩证法的先河。所以,佛教从未阻碍过社会的进步,在今天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也决不会产生矛盾。

  二、佛是道德准则

“佛”是“佛陀”的简称,原系Buddha的音译。在这种情况下,因绝大多数人于字面上不能理解佛的内涵,从而在认识上产生了极大的混乱。在古代人们的文化素质大都低下,又受鬼神崇拜的社会环境影响,即使信仰佛教也难免有很大的歪曲性,甚至作为佛教主体的僧众也不例外。因此,于形式上佛教即变成了“神学信仰”和“偶像崇拜”。还有人将它斥之为“封建迷信”、“虚无缥渺”等等。这种结局表明,佛教在中国传播两千余年,至今人们对它缺乏应有的了解。

佛的具体含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可称作“自利、利他、利行圆满”,这三点即是佛教信仰的全部。自觉作为佛教信仰第一步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佛教认为人的任何进步都取决于自觉的正确行为。二是佛教创立之初即反对神主宰世界之说,并明确提出“大自在天决定不能造作一切。”(《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佛教在反神学信仰的同时大力宣扬道德的价值,如“若人寿百岁,勤事天下神,象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法句譬喻经》卷一)“慈”在此是慈悲的简称,义指给他人快乐和消除他人痛苦的善行。佛教引导人摆脱神学束缚的目的,在于使人树立独立的精神人格意识,并非将人再控制于自己的手中,如“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优婆塞戒经》卷一)“自觉”,用佛教另外的表达方式又称作“自利、自度”,它与世人所说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是相通的。只有发挥个人对社会的各种价值和作用,才是实现自觉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于自觉后又提出了“觉他”。觉他直接体现了佛教信仰对社会的价值追求,于佛教中又称作“利他、度人”,它与世人所说的“净化社会、完善社会”是相通的。立足于自觉、觉他,最终实现了个人和社会的极大利益和长度完善,即是“觉行圆满”的最高信仰境界。

  于经典中对佛的具体解释很多,无不说明他是种崇高的道德准则和境界。如“佛名自然人;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自相差别;离一切不善,集一切善;常求利益一切众生,故名为佛。”(《成实论》卷一)在此,第一句“佛名自然人”之说,将佛确定在了人的本位上,这即表明了佛与神是根本不同的;第二句说明了佛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第三句说明了佛的道德境界;第四句说明了佛对社会的价值追求。另如“佛为善人,善中之善,所以者何?自得大利亦利他人,自利、利人故名善人。”(同上)此说在直接将佛确定为善人的同时,还表明了只有首先自利、利人,才能实现善人的道德境界。这也就更加清楚地表明了,佛的内涵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慈悲既是指导实践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教信仰的特性。于经中说“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甚至直接将慈悲等同于佛,如“佛性即慈,慈即如来。”(同上卷十五)

  佛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个内涵,前两个是佛教信仰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实现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最准则,最后一个则是终极的追求目标。这种切合人生和社会实际的信仰,完全可以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理念。

  三、自利利他的思想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的“利益”观念在达到极至的同时,也进入了严重的误区。“自利、利他”作为现实社会所推崇的正确价值观,它原本为佛教所首倡。如果不能使人牢固树立起这种观念,社会的健康发展将永无希望。人们对佛教“消极遁世”的误解,通过了解自利、利他的思想后,相信一定会改变。

“自利、利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内涵和信仰的终极追求。佛教对利益的定义是“言利益者,名为善行,乐为此故,名乐利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这一定义向人们说明了,利益即是善行,善行在于利他,乐此善行才是人生应追求的真正利益。从心理上佛教以利他作为衡量人心的标准,如“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以自利、利他为标准,佛教将人分为三等:“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这种划分对启发人做出正确的价值行为选择很有意义。佛教的辩证思想于自利、利他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如“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优婆塞戒经》卷二)明白了这一道理后,以利他作为人生的最高价追求,甚至为了不惜牲自身的一切即会成为必然的选择,于经典中提出“我于今生中,净心行利行,于利益即无,何事于饮食!凡所作为事,要在于利他,彼无利非爱,定获罪无疑。”(《菩提行经》卷二)自利与利他的实际内容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类型,佛教认识到“贫穷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因此,佛教有大量的思想引导信众,积极学习技能知识,创造财富,利及自他,如“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二)这一思想表明,唯有以智慧作为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基础,才能实现自利、利他的人生和社会价值目标。另如“不为自己受蓄财物,凡有所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下)自利、利他的思想,概括起来即是对个人和社会共同利益的追求。因此,佛教提出“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长阿含经》卷十一)

Copyright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