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02
2007年05月31日10:34文章来源:uedbet官网西甲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396 字体: 繁體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02
 
文珠法讲述
 
2.脱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罗刹是梵语,译为暴恶、或非天。夜*,译为疾捷,都是恼害人的恶鬼。三千大千国土,是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围绕一座须弥山腰游行,须弥山外有香水海,再外边有七金山,每一金山中间,隔一道香水海,须弥山的四面是四洲,须弥山上面是六欲天。如是一须弥山,一日,一月,一四洲,一六欲天,是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名小千世界,为色界初禅天所盖覆。再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为色界二禅天所盖覆。又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边有色界三禅天所盖覆,叫做大千世界,为色界四禅天所盖覆。因有小、中、大三个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鬼有五通,而且势力很大,假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了夜*、罗刹鬼,那真的要变成鬼的世界了。在这样充满恶鬼的世界里,真是恐怖极了。当我们被恶鬼恼乱而发生恐怖不安的时候,只要称念观音菩萨圣号,这些鬼就不能用祂的恶眼看见你,何况加害于你呢?因为鬼,是黑暗的东西,而观音自从反闻闻自性,回复真性,发本明耀之后,便智光朗然,周遍法界,无幽不照,无暗不破。我们称念圣号,便投进菩萨威光照耀中,那些以幽隐暗昧为性之鬼,反不堪菩萨强烈智光之照耀,就如土枭鸟之昼盲夜视,不能打开祂的鬼眼睛,根本不能看见你在那里,又怎能加害于你呢?
 
楞严经说:‘六者、闻薰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罗刹,鸠槃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也许有人不肯相信,那来这么多鬼呢?其实,只要我们冷静的想一想,再睁开我们的眼睛看一看,我们所居住的现实世界,不是处处皆使人触目惊心,在在尽令人扬魂荡魄吗?不是随时随地都充满残忍、战争、杀害的恐怖事情,每一角落都弥漫著*诈、阴险、毒辣种种黑暗的东西吗?这与充满鬼的世界,又有何分别呢?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无异于鬼的世界里,其苦恼是数说不尽的,不如意事,更是十常八九。但我们若能专诚持念菩萨圣号,妄念不生的话,那你自性的心光,自然显现,当你灵光独耀时,不但外鬼不能恼害你,甚至不能看见你。所以,当我们无论是遇到鬼道的鬼,或是人道的鬼来恼害自己时,只要持念菩萨圣号,使自己内心的自性灵光,与菩萨的智慧圣光打成一片,一定可以解脱鬼的困扰。
 
3.脱囚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杻是手铐,械是脚镣,以木加颈名枷,以铁炼系身名锁,俱为刑具。身受这些刑具的人,固然是触犯法律,罪有应得;但其中亦有不少是无辜受害的。无论是罪有应得,抑无辜枉受,都是恶业所感。倘能称念观音圣号,皆得解脱。因为观世音菩萨因中修行时,能够音性圆销,观听返入,不但声尘销灭,其余色等诸尘,亦同时消殒,外离尘缘,内旋诸根,根尘双泯,杻械枷锁等色尘刑具,菩萨观之固属虚妄,而被系禁者的六根,又何尝不是虚妄呢?以虚妄之尘,锁虚妄之根,不是等如以虚空锁虚空吗?由于菩萨因中作如是观,果上获得事理圆融,故能加被杻械枷锁检系身体的众生,令得解脱。正如楞严所说:‘七者,音性圆锁,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法苑珠林载:晋朝的窦传,在永和七年,为高昌步卒吕护所俘虏,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久将杀;适有一位方外朋友,道山和尚来慰问他,并教他专心默念菩萨圣号。传果然依教奉行,经三昼夜,械锁忽然自脱。窦传想,我的手铐脚镣虽得脱落,但同伴各人,仍在禁监中,何忍舍去?于是复求菩萨加被,并劝同伴一心称念圣号,结果众人刑具亦解,而得共同逃脱这次不幸的遭遇。但这只是逃脱有形的外来枷锁,我们凡夫俗子,除了有形的枷锁外,还有无形的烦恼枷锁。这无形的烦恼枷锁,牢牢锁系著九法界众生。是以九法界众生,都应该专心称念菩萨圣号;若能由事相持名,进而理性持名,妄念尽消,根尘脱落,自然可以解除内在烦恼的枷锁,而获证佛果无上菩提的自由自在。
 
4.脱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齐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伤命叫冤,夺财叫贼,既杀人后夺财,所以叫做冤贼。现在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怨贼,正显示四周环境的危险与恐怖。商主,就如现代的经理,或是商团的团长,或是运输队的队长。斋者,教也;持者,执也;重宝,表示他们所带的东西,不是普通的货物,而是贵重的珠宝。在这样充满冤贼的恶劣环境中,竟有一个富有的老板,率领著许多商人,带著大批贵重的宝物,经过一段很险要的道路,谁能安枕无忧?谁不心惊胆跳?当众人正在忧戚万分时,其中如果有一个平日深信三宝,恭敬佛法的人,高声对大众说:‘这段路程虽然危险万分,但各位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只要大家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一定能以无畏施于我们,令我们得以安然渡过这段危险的道路。’当时这些商人,真的异口同声,称念菩萨圣号,后来,果然旅途平安,抵达目的地。
 
楞严经说:‘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因为菩萨因中修行,入流亡所时,外脱声尘,内证闻性,故能称性而起无缘大慈,用此慈力,加被众生,能令众生,经过危险的路途,或旷野山隘之间,或盗贼持刀枪威胁之际,都能脱离贼难,化险为夷。但这只是解脱外来的有形的贼难。至于内在无形的烦恼,比外贼更厉害,更可怕。外来的贼只是劫夺人身外的财物,伤害我人短暂的肉体,可是烦恼贼,不但劫夺人的功德法财,更伤害人的法身慧命;不但使人的肉体受害,更使我人的精神痛苦;不但使人现在受苦,同时令人生生世世,沉溺生死苦海、备受众苦,永无已时。此烦恼贼不但常常扰害六凡众生,而且斗胆恼乱三乘圣人,九法界里,都满布著烦恼贼的魔影,是以烦恼贼比外来的贼为害尤甚。当烦恼贼来光顾我们时,如果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内不见有能念之我,外不见有所念的菩萨;能所双亡,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妄念顿消,即可杀除烦恼贼,顿证真如理。能够这样,才是究竟脱离怨贼之难。
 
(3)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文是总结以上三灾、四难。释尊为使发问者注意,所以特别叫一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之下,再加以摩诃萨,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普通的凡夫菩萨,亦不是普通的圣人菩萨,而是一位具有大道心、大愿力、大慈悲、大行门、大无畏、大功德、大神通、大妙用,能够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施于众生,从佛道再来的大菩萨,是千处祈求千虚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广大无碍的救世者;亦是带果修因,乘愿再来的大慈悲父,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出其功德妙用。菩萨之功德妙用,和给予众生的恩惠,深而且大,高而且显,不但名彰三土,同时德超六凡三乘,故说巍巍。如是,是指上面所说菩萨能救四难的大无畏施。因为菩萨有大悲心,有大妙用,如水之在地、无处不有,如电之在空、无所不在。处于三灾、四难中的苦恼众生,若能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所在,便来救济,令众生得离三灾四难。以此因缘,故名观世音。
 
(二)约意业机明感应
 
(1)除三毒
 
果必由因,报必由业。以上所说众生的三灾四难,皆由众生心中贪嗔痴三毒,所作杀盗淫等业因,而招感得来的恶报。是以三毒之为害,较三灾四难尤甚。三灾四难只是危害人的色身,而三毒却是危害人的法身慧命;欲想究竟拔苦与乐,非进而拔除三毒之祸根不可。
 
1.除贪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使得离欲。
 
欲由贪生,贪是爱本,爱又为生死之根,故欲灭生死之苦,必须先除生死之根。所以释尊教人寡欲知足,割爱辞亲,修习不净观,以对治贪欲之毒。但众生之爱欲,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孟子说:‘食色性也’。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可见贪爱与人生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难怪芸芸众生,无不沉溺于爱河,无法自拔。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贪欲炽盛的人,既不能修习不净观,又无其他的方法可节欲的话,则其后患,实不堪设想。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时,能以反闻照性之功,熏彼出流的妄闻,而成入流之真闻,六尘俱亡,六根互用;不独远离声尘之困扰,亦离色尘之侵犯。故多欲众生,若能称念菩萨圣号,菩萨自能以离尘亡所,反妄归真的威德神力加被于彼,令彼远离贪欲之毒。故楞严经说:‘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又众生称念圣号,自能澄清心水,提高理智,克服欲念;果能念兹在兹,行亦念,坐亦念,唯此一念,更无别念,试问贪心又从何起?爱念又从何而来?又当我们一念专一,一念清净时,念不离心,心不离念,所谓:称性起念,全念契性,性中本然清净,既无妄念,又何来贪毒?所以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2.离嗔毒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嗔的起因有三:一是顺理嗔:因无辜受害,或他人无理取闹,故意中伤破坏自己的声誉与地位,甚至损害自己的依报或正报,所以大发脾气,此属人之常情,发脾气发得有理,故名顺理嗔。
 
二是非理嗔:这是无缘无故而发嗔心,或恶人先告状之类;明知自己理亏,对人不起,但大发虎威,先发制人,无故动肝火,反脸无情;或无端发脾气,这些都是拂乎人情,非理而嗔。
 
三是争论嗔:或起于辩论,或起于闲谈。在辩论会中,每见到双方争持不下,而激烈驳辩,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各怀愤恨。或有人在茶余饭后,虽情投意合,相对聊天,但偶一谈及关于双方见解不能一致,或思想不能统一的某一问题,或某一主义时,由于彼此意志的分歧,不难会发出相反的言论;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互相厮杀,甚至嗔火万丈,大打出手,这些导源于争论的嗔心,都名为争论嗔。
 
无论是顺理嗔,非理嗔,抑或争论嗔,都会自害损他。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与磨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开火,甚至老修行人,功亏一篑,招致三涂之苦,俱导源于嗔心。
 
昔日,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时,发心虽广,但功夫未深。有一次,一个婆罗门教徒,走来试他:尊者!我闻得说您发大心,行菩萨道,所以我特别来请您布施您一只眼睛给我;因为我的母亲生病,医生说: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作药,才能治疗。舍利弗听说,毫不思索地立即挖下自己的左眼给他。但婆罗门说:啊!我弄错了,医生说:是要右眼才好哩。舍利弗于是又挖了右边的眼睛给他,好好的两只眼睛把它挖下来,已经痛苦不堪了,何况因此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呢?在平常人来说,是谁也做不到的,但舍利弗是行菩萨道的人,只要众生得离苦难,即使自己痛苦一点,甚至牺牲了今后生活上的幸福,都在所不计,所以肯把自己的眼睛挖了一只又一只的施舍给对方。谁知对方拿了舍利弗的两只眼睛,不但不道谢,反而用鼻子哓了一哓说:‘哟!这么腥臭的眼睛,怎能医好我母亲的病呢?’接著把两只眼睛掷到地上,同时用脚去践踏它。这真是岂有此理。当时的舍利弗气极了,大发嗔恨心说:菩萨道是行不得的,还是自了好,遂退失菩提心,退居凡小。后又遇恶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之报。所以古德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可见嗔心之为患,尤甚于洪水猛兽,如果信仰佛法,富有修养的人,还可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它。但一般凡夫俗子,就无法控制它,以致招来弥天大祸。
 
观世音菩萨说:‘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因为菩萨因中修行,反闻闻自性,除了纯一闻音之妙性外,再无能对之根,亦无所对之尘,性境圆融,根尘俱泯;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以此加被众生,故能令一切忿怒嗔恨的众生,但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以制服忿怒之心,息灭嗔恨之火,甚至彻底除去嗔毒。
 
从前有一秀才名高蕃,娶妻樊氏,貌虽美,但性情凶暴,致使秀才每受河东狮吼的隐痛,甚至因此打击,终日郁郁不乐,形如野鹤。幸得岳母同情,常念观世音菩萨,祈求他们夫妇和睦。一日梦见菩萨告诉他说:樊氏前生是某寺和尚所养的长生鼠,高秀才前生为一书生,寄居寺中,攻读诗书,曾毙此长生鼠,所以现在结为夫妇,以报前生之仇,非死不休,若能念普门品,自可解冤释结云。岳母因以此告诉女婿和他的父母,劝令他们共同发心,常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后来有一次,忽然来了一位占卦算命的老和尚,乡人争往求问,樊氏听说,亦去占卦。谁知这位老和尚,对樊氏说:‘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同时用一杯水喷在她面上,左右的人看见了这情形,不禁替这老和尚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大家都知道,樊氏平常为人,凶狠泼辣,谁都不敢开罪她。现在这老和尚竟不知情,不但斥责她,并且把一杯水喷到她的面上,岂不是撞下大祸吗?岂料事情竟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樊氏不特不发脾气,反而顿有所悟,于是脾气全改,力革前非,成为贤妇孝媳,前后判若两人。可见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3.除痴毒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痴为愚蠢之至极,实为无明烦恼所障蔽。无明烦恼有迷事的,亦有迷理的。迷事无明,是迷于事相而起,不明因果,不辨邪正;反而认妄为真,以物为己,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能障真谛,难了生死之事,故名事痴。迷理无明,是迷于理性而起,不识真心,不明自性,不达中道,妄起我法二执,能障中道之理,故名理痴。无论是事痴抑或理痴,都称无明,都为一切过患的根本。贪与嗔起于是,生与死亦导源于是,乃至一切烦恼,一切痛苦无不起于是。所以欲灭苦恼,必应先除愚痴。
 
在佛所说各种法门中,因缘观,是对治愚痴最好的法宝,所谓:多痴众生修因缘观。但越是愚痴,越不能修观,那只好专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了。因为菩萨因中修行,早已销除所缘之妄尘,而回复自性之本妙明净,使内之身心,外之法界,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再无无明之障,愚痴之蔽。以此自证之智,加被众生,自能使一切愚痴的众生,藉正念以祛邪执,杖智日以破昏暗,永离愚痴之毒。所以楞严经说:‘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明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从前有一和尚名澍庵,既愚蠢,又顽固,常常与人吵骂。有一次破坏常住规则,被常住迁单。晚上他暗自思惟,顿生惭愧。于是次晨哀求当家师,允他入关清修,忏悔以往。当家师见其能觉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故满他所愿,使他获得一个忏悔自新的机会。在关中专持大悲咒,称念观世音圣号,和礼拜观音圣像;如是三年出关,智慧无碍。不独能讲经说法,深达经中要义;同时对于世间书籍,四书五经,无不通晓。
 
又昔日有小沙弥,愚蠢极了,他的师傅每教他持诵,都是说者津津,听者渺渺。后来他的师父教他称念和礼拜观世音菩萨,每天晚上,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时间到了,必须等待师傅摇铃,始得休息。如是者三年,有一次他的师傅竟然忘了拉铃,但奇怪得很,当小沙弥礼念一柱香后,铃声自响,小沙弥还以为是师父摇铃呢?次晨,师父责他不应擅自睡觉时,他如实以对,师以为奇;次晚故意不拉铃,而且届时亲往探听,果然铃会自响。自此,小沙弥较前聪明百倍,一切经典,不教自晓,过目不忘。可见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2)结叹劝持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成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总结菩萨饶益众生的威德神力,和劝导众生,应该称念受持菩萨圣号。这里众生二字,是包括六凡和三乘。因为二乘耽恋于空是贪,厌弃世间,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是嗔;不知佛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道理,而沈空滞寂,以为究竟,是愚痴。
 
菩萨喜神通游戏世间,或著相度生,甚至中道法爱,是贪;鄙视二乘执空,甚至舍弃二边,厌恶空有,是嗔;不明白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圆融中道妙理,是愚痴。所以不独六道众生有三毒之害,三乘圣人,亦有三毒之患;如果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到真谛事一心不乱,可破凡夫因见思烦恼迷事而起的三毒,见真空观世音菩萨。念到俗谛事一心不乱,可破二乘因尘沙烦恼迷事而起的三毒,可见妙有观世音。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乱,可除菩萨因根本无明烦恼迷理而起的三毒,可见中道观世音。所以释尊说:‘无尽意,你看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大威德神力,不但能除凡夫迷事而起的三毒,更能使三乘圣人,彻底除去因迷事或因迷理而起的三毒;甚至毕竟成佛。因此,所有众生,无论是凡、是圣,都应该常常称念;不但口要念,而且心要念;不用妄想杂乱的心念,不用过去心,或未来心念,而要用现在一心不乱、清净无著的心来念;念念不离心,心心不离念。这样才可以获得感应道交,这样,才是意业恭敬。’
 
(一)约身业机明感应
 
(1)明二求
 
1.求男得男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一般众生,不论男女,无不注重嗣续,传宗接后。儒家尤有明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这里特别指出•女人求子之心,较之男人急切;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女人不育,不独为翁姑所嫌、丈夫所弃,且为朋友所笑,余妇所轻。因此,没有子息的女人,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诞生一个宁馨儿的。
 
释尊说:观世音菩萨,不但能救众生三灾、四难和三毒之苦,同时若有女人设欲求男,但能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因为观世音菩萨因中修习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当闻所闻尽,旋复一真之闻性时;不独销融四大和合之幻形,且能证入不动摇、不生灭之理体。所以能称体起用,依理成事;从真涉俗,以一身现无量身,涉入三世间,随类现身。这些都是证得方便智后所起的妙用。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有生男义。故以此自证功德,加被众生;能令法界众生,求子得子。故楞严经说:‘十二者,融形复间,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供养有二:一是身供养,在诸佛前,执役效劳,以求福足。二是心供养,常随uedbet全球第一,代转法轮。既能善顺佛心,复令诸佛得畅本怀,以求慧足。菩萨带果以修福慧,故能以此福慧加被众生,令无子者,供养礼拜,便得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有福无慧,是为痴福,如败家弟子,有等于无。有慧无福,是为狂慧,如狡辩之徒,到处闯祸,无胜于有。今因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所得之子,不但有福,而且有慧。有福德,则富且贵;有智慧,则廉而能明。那么,不但承宗接嗣,更能光宗耀祖呢!
 
从前,有一谭宪卿,是一位良善而富有的长者。但年届半百,膝下犹虚。族侄争继分产,谭心有不甘,于是求观世音菩萨慈悲赐子;特设大悲忏坛,修忏四十九天。结果,妾得一子,既端庄,复聪敏,其妻又出资建白衣阁,旋亦生子。
 
又从前荆州有一位姓黄的鳏夫,只有一女儿伴在身边,但其女已在十四岁的时候许配人家。这位黄家小姐,不但贤德聪慧,且信仰佛教,常常称念礼拜观世音菩萨。有一天晚上,梦见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父亲孝义,不应无后,可惜他已年纪老大了,现在我把你变个男子。即刻送了一粒红丸叫她吞下去,这位小姐当时顿觉生理上发生变化,接著昏睡了七日,醒来的时候,已经变为男性。她的未婚夫,还不肯相信呢!后来,经过政府医官的检验,证明确已变成男性,只好解除婚约。后有诗云:‘梦中变化真奇创,红颜忽作男儿相。’
 
又往昔有一妇人没有儿子,夫妇共向观音像前祈祷。晚上梦见观音以盘乘儿相送;妇人正欲接收,忽有一牛,奔驰而来,致未接到。后虽生一男,但无几便夭亡,原来是因他们夫妇,平日喜食牛肉的原故,于是夫妇相戒,一心素食,结果,终得一男。由此可知,欲得子嗣,然应当称念、供养、礼拜、观世音菩萨。同时,还要戒杀放生,布施行善,持斋修福,始可从心所欲。
 
2.求女得女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男承内纲,女结外亲。有女无男,固属憾事,但有男无女,亦美中不足。何况现在是女权伸张,男女平等的时代?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一个时代女性,不但要才貌双全,还要有贤淑之德,然后才是出类萃拔的英雌。若有貌无才,则人虽爱而不敬;有才无貌,则敬而不爱;即使才貌双全,如缺品德,亦不为众人爱敬,反招非议,受人轻*。观世音菩萨因中修行,证得六根互用,明照无二。所以不特立大圆镜智,能承顺十方如来一切秘密法门,更能含裹十方诸佛世界,立空如来藏,领受诸佛法门大小权实,完全无失。因此,能加被众生,令法界欲求生女之众生,果能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便得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之女。
 
楞严经说:‘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外则品貌端正,行为庄重,是为有福;内则性情柔顺,贞静幽娴,是为有德。即本品所说的端正有相,宿值德本。由于宿根深厚,福德兼备,所以教人见了,亦敬亦爱,敬爱不已。
 
(2)显德劝持名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总结上文。有如是力,是指观世音菩萨,能满世界人类求男求女的愿。不但能满世间男女之愿,且能满学佛人求男女法门之愿。因为男表智慧,女表禅定。欲界众生散乱心重,有慧无定,名为狂男。无色界众生,耽著禅定,有定无慧,叫做痴女。色界四禅天,有定有慧,而且定慧均等,但此定女,不能出生无漏慧男,不能断烦恼,亦不过痴男石女而已,非学佛人所应求的男女法门。
 
二乘圣者的定慧,虽属无漏,能断见思烦恼,能了分段生死;但此慧男,不能断根本无明,此定女不能入中道妙观,亦非学佛人所应求。学佛人所应求求的,正是中道智慧之男,中道福德之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是有福之慧男;即慧之定,是有慧之福女。‘慧’是智德庄严,‘定’是福德庄严。我们果能修此中道男女法门,自然可以获得佛果菩提,成为福足;(相好光明无等伦)和慧足(四辩八音,鉴机施教)的两足尊。
 
又男性沉毅,女性仁慈,所以男如实智证真,女如权智利生。六凡众生既不能证真,复不能济物,是为男女俱无。二乘圣人,虽能证真,但无权智入俗利生;是有男无女。菩萨虽慈悲济世,入俗利生,但未能断无明证法身,虽有女而无男。所以,求男如菩萨之欲证真,求女喻二乘之要入俗。证真是修慧,入俗是修福,如是福慧双修。以福慧庄严自性,自性为所庄严,福慧为能庄严,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庄严。
 
无论是世间求男求女,或是二乘与菩萨求中道权实的男女,只要身礼、口称、意念,三业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可以达到自己所求。所以说:福不唐捐。‘唐捐’即空弃。因为供养菩萨,是有求必应,不会落空,不会毁弃。所以释尊劝导我们,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四、持名功德
 
(一)一等于多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段文是以彼较此,以显示念观音圣号功德的殊胜。因为众生毕竟是著相的;释尊恐众生有持此失彼的怀疑,所以特别以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来较量。
 
恒河,是印度一河名,发源于雪山顶的阿耨达池。雪山,即今之喜马拉雅山;由山顶一直流下,如银河倒泻,水从天降,所以又名天堂来河。恒河长千百里,阔四十里;水浅而底有沙,其沙光芒灿烂,细如面粉,即一小撮,尚不可数,何况长达千里,阔四十里的河中所有的沙呢?其数量之大自不待言了。楞严经说:现在乘愿再来娑婆世界随类化身、示范众生的菩萨,有六十二亿恒河沙之多。这些菩萨有修实行自利之法、以为众生模范的;有修权行利他之法、随顺众生为说法要的。现在有人能遍持这么多菩萨的名号,并尽形寿,以四事供奉,显其福田之大。
 
‘尽形寿’,简非一曝十寒,是精进大。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名四事供养。凡夫菩萨固然需要饮食、衣服、卧具等资生之具,使生活安定,更要医药的调摄,然后有充沛的精神去为众服务。而圣人菩萨,虽用不著重这些东西,但你能发心供养,自然获得福报。以四事供养,是供养大。能在长时间中,以四事供养这么多菩萨,是发心大。
 
释尊说:‘无尽意,假如有人能遍持六十二亿恒河菩萨的名字,并且尽此报身,恒以四事供养这么多的菩萨,无论是福田、供养、发心与精进各方面,都是那么广大。你说,他所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当时,无尽意菩萨回答说:‘当然很多啦!世尊。’在无尽意的意思,认为,雨滴虽微,聚地尚可成流;尘劳至细,积筐便足培岳;何况尽形寿持诵这么多的菩萨名号,并以四事供奉,所获得的福报,当然是数之不尽了。但他又怎知道这些福德,犹不及一时持念观世音圣号呢?所以释尊说:‘若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为甚么观世音菩萨一名,能等于其余众多的圣号呢?其中原因有二:一观音三昧经说:观世音菩萨,昔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尊当时曾在其座下,充当苦行弟子,而亲近之。可见观音菩萨早已成佛,但为度生心切,所以倒驾慈航,示现菩萨身,甚至以三十二应,教化众生。其功德巍巍,不可思议。其他六十二亿恒河沙众的法王子虽多,但俱属权事,犹如其他珠宝。观音菩萨是果后施化的大士;带果修因,犹如摩尼宝珠。其德但举一毫,虽普贤菩萨,亦莫知其边际;所以一名能等于众多圣号。如一摩尼宝珠,能胜众宝一样。
 
二因为观音菩萨因中修行,获得耳根圆通常三真实,为一切圆通之根本。不但微妙、应化无穷,鉴机不谬;同时能应身遍十法界,心含十方无量世界众生,自他不二,一切无碍。故只称念观音圣号,其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莫不在其中。楞严经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所以能以一根而敌众多法门,以一号而胜众多名号。
 
由于观世音菩萨,若因若果,俱不可思议。故有人单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虽不及前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之多,亦不及其尽形寿时间之长,和四事供养之大;但这二人所获得的福德,是平等平等,没有丝毫增减的,同是经过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因为持菩萨洪名,并非事相有漏之福,而是扭转众生尘劳妄想而为正念。不但得福,且能破惑。不但了生死,且能证菩提。所以其福是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
 
(二)结显多福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一般人总以为,念一菩萨名号,不如念很多菩萨的名号。或以为念佛不如持咒;持咒不如诵经;诵经又不如拜忏;拜大悲忏又不如拜净土忏;拜净土忏又不如拜梁皇忏。于是,今天念佛,明天诵经;今日拜这样忏,明日拜那样忏;忙个不休。虽然亦有功德,可是因为念头太多,反而弄得心神不宁。不如至诚恳切,专一不二地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其所得的福德,并不亚于称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事半而功倍,因少而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释尊屡屡劝导众生,应该称念观音圣号。最后特别提醒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你看,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能够获得如是众多乃至无量无边的福德和利益。
 
‘如是’含有二义:一是指念观音一名,其得福德,等于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洪名。二是指以上所说:能救三灾、能脱四难、能离三毒、能应二求等威神妙力。同时,亦是总结观音菩萨,证得金刚三昧后,能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而以十四无畏施于众生的无作妙力。
 
第二节、次番问答
 
一、无尽意再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这番问答,是合情而又合理的。因为,前番问答,仅说明菩萨悲心救苦,故名观世音的因缘,还没有谈及菩萨大慈济世的妙用。又以上所说,但显菩萨冥加众生三业显机之功,未彰菩萨普门示现,显应之力;是理应有此问。在情方面,观世音能寻声救苦,以十四无畏施以众生,因名观世音菩萨。我们已经知道了。但观世音菩萨,原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大士,本宜辅助阿弥陀佛,常居彼土,为甚么要环游娑婆世界?又以甚么方式来为众生说法?这些当然是菩萨方便示现的事。但这些方便示现的事业,又是怎样的呢?因此,无尽意菩萨示同凡情,再次提出上文的询问。
 
梵语娑婆Sahbe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堪能忍受这五浊恶世中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种种逼害,不求解脱;反而醉生梦死,以苦为乐,所以名娑婆世界。
 
‘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询问关于菩萨三轮不思议的业用。观世音菩萨,到娑婆世界是不来而来的,虽然在娑婆,以一身而现无量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但在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实未曾动,如月之在天;应身娑婆世界的观世音,则如千江水月。正因为观世音菩萨不动本际,而能来此娑婆,以三十二应化身教化众生,是为身轮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以一口能说无量法:说大说小、说权说实、说偏说圆,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法;不但契理契机,且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是口轮不可思议。观世音能鉴群机,对症施药;以何方法为宜,即以何方法而现身说法;善权方便,是为意轮不可思议。身口意在众生称业,因众生能依身口意而作业的缘故。但在圣人则名三轮。轮有运载之义,菩萨游娑婆世界,以身口意的妙用,普载群迷出离生死,入涅槃域,所以名三轮。因无尽意问及观音菩萨三轮应化的事,所以下文,释尊便将大士二殊胜中,上同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之妙用以答之。
 
二、释尊再别答
 
(一)能应三圣
 
(1)示现佛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菩萨利生,必须先有机感,然后应化;所以先出其机‘国土众生’。国土为依报,众生为正报。正报众生依依报的国土而住;依正同举,名国土众生。正报众生有十:即四圣、六凡。依报国土有四:
 
一凡圣同居土:是六凡有漏五蕴众生所居住的世界,但其中亦有圣人寄迹其间。如娑婆世界,虽为六道凡夫所居,然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uedbet官网西甲菩萨的圣地。此外,尚有许许多多乘愿再来、入俗利生的菩萨寄迹人间。而色界中的五不还天,却是三果圣人阿那含所居住。因为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
 
二方便有余土:为二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所居。此二乘圣者,虽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超越凡圣同居土,解脱分段生死;但仍有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的余惑未尽,有变易生死未了,还末到达佛果菩提,所居的世界,只是教主方便设立的化城而已,故名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庄严土:是菩萨所居之处。菩萨以真实的行因,而感得真实的果报;由于菩萨行因庄严,内心庄严,所以不特正报的色身庄严,即使是依报的国土,亦非常庄严,故名实报庄严土。
 
四常寂光土:是诸佛所住。诸佛圆断三惑,圆证三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故名常寂光土,亦即是诸佛所证三德秘藏。到此,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才是最微妙、最庄严、最崇高的国土。
 
观世音菩萨住于常寂光土中,回观其余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何种的机感,便应用何种的身去为其说法。如果有一类实报庄严土中的众生,成佛的机缘已经成熟,一见佛相,即得成就菩提的话;观世音菩萨,即随他的机缘,示现佛身,为他说成佛的法门,使他断惑证真,而得解脱。如楞严经说:‘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自己亲口所说,应菩萨机而现佛身,为说顿入佛乘之法。
 
或问:菩萨证得耳门圆通,不过位登圆教初住,怎能现佛身为等觉菩萨说法呢?答案是:菩萨虽位在初住,但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当然可现佛身为等觉说法。何况位居初住,只是菩萨迹门示现而已;若约其本门,则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既然是古佛再来,自当能应菩萨机,示现佛身,为说佛乘,无用置疑。
 
(2)现辟支佛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若有众生应以菩萨身得度的,观音当然亦以菩萨身而为说法。不过现在,观音的迹门正是现菩萨身,用不著特别为此类机另外示现,所以此中略而不论。
 
辟支佛梵语:又名辟支迦罗,旧译为缘觉,新译为独觉。出逢佛世,因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名缘觉;出无佛世,由无师智,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以此静观物变的因缘,而自觉无生之理,名独觉。
 
声闻只断见思烦恼的正使,如贮酒瓶,酒虽倒去,而酒气尚存;所以阿罗汉还有习气。辟支佛不但已断见思惑,同时除去习气;例如:不但倒去瓶中的酒,更荡涤干净瓶中的酒气,所以位居声闻之上。但仍未断尘沙无明,故居菩萨之下。观世音菩萨,观察法界众生,见有一类应以辟支佛身得度的众生,就示现辟支佛身,对他说十二因缘的生灭门、与还灭门,使其了脱生死,超出六道轮迥。故楞严经说:‘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3)现声闻身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声闻是佛教小乘法中的奉行者,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义译声闻。因闻佛言教的音声而悟道故。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得四谛空,是指一类由闻佛说四谛法,而知三界苦,修出世道,已断见惑,位居见道,尚未证得无学位的学者。当这类学者不断地进修道谛,分断思惑,分证无为,直到灭谛无生之性将要现前而又未达到圆满的境界时,观音菩萨即于其前,现声闻身,投其所好,为说灭谛无生之法,令其解脱分段生死,横超三界。所以释尊对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中,应以声闻身得度的,即现声闻身,为其说声闻的四谛法,使他们解脱三界生死之苦,而获得有余涅槃的快乐。
 
(二)能应六天
 
(1)现梵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梵王是色界梵天主,能管领大千世界。梵天名提婆,又名素罗,以光明、最胜、清净、自然、自在为义;是享受人间以上,最胜妙果报的地方。在佛教说: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
 
欲界天,是有淫欲与饮食的有情居住地方;除地居天和虚空居天外,还有六层天。
 
色界天,是有形色有物质的有情居住。因为此类众生,虽巳断除欲界的淫欲与饮食,但仍有色身和宫殿之物质存在;此中天人,以其禅定功夫的深浅,和境界之粗妙分为五级,共有二十层。
 
无色界天,是已经消灭外在身体和宫殿的物质,唯有精神存在;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中,既无形体,亦无国土之色质,故名无色界天。此天亦因其禅定功夫之深浅分为四层。
 
现说梵王,只是三界中色界大梵天的天主;不但断欲离爱,戒善具足,获得初禅定力;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具大福慧,才有资格做大梵天王。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观世音菩萨,观其欲界如有厌离尘欲,希望获得清净之身而持戒修善的众生,应以梵王身得度脱的,即为此类众生,现梵王身,为说离爱断欲的方法,使其解脱欲界之苦,而得生色界。
 
(2)现帝释身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又名释提桓因,译名能为主,是欲界第二层忉利天的天主。佛经记载:在释迦佛以前,迦叶佛像法中,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女子,看见迦叶佛像的金箔脱落,本应重敷佛金,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向其他三十二人劝捐,集资以敷佛金,以此福报而为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余出资随喜功德的三十二人所获福报,为其余三十二天的天子。
 
现在观世音菩萨,因为观见人道众生,信仰上帝的缘故,不妨示现帝释身,以投其所好,然后渐渐引入佛道。但在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总之,无论是欲登天帝之位的众生,抑或愿为上帝儿女的凡夫俗子,观世音菩萨都权巧方便为他们示现帝释身,为他们说五戒十善好生行慈之法,以满他们所愿。可见观音菩萨利生的悲愿,是何等的深切而又平等,既不分种族、不分界限、不分凡圣,亦不问信仰的异同,一律平等教化,拔苦与乐,绝对不会因信得救,不信便入地狱。
 
(3)现自在天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又名他化自在天。能以其他诸天所化现的娱乐,作为自己享受,摄为己有,自在无碍,故以名他化自在天。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观世音菩萨,以其妙智观察欲界众生,若有希望获得自在天身,以便逍遥自在,游行十方而无阻碍的机感的话,观世音菩萨即于其前,现自在天身,为说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报。
 
或说:六欲天中,别有魔王宫,亦在他化自在天所摄。那么,观世音菩萨,该是为教化这等天魔,所以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使其解脱了。
 
(4)现大自在天身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天居色界之顶,余经称为‘摩醯首罗’。其实,梵语是摩醯湿伐,译为大自在。此类众生,有三眼八臂,骑白牛,执白拂,飞行虚空,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为大千界主,得大自在,故名大自在天。
 
观世音菩萨,以其观智观察欲界人天众生,如有希望得此自在之身的,便于其前,现大自在天身,为彼说上品十善,以及乐是苦因,舍念清净等法,令彼成就。故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5)现天大将军身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是统领天龙八部鬼神的大将。其的职责是拥护佛法,救护国土,巡视世间,除妖降福,赏善罚恶。如韦陀菩萨,本其护教护人的愿力,示现天大将军身,作为忉利天主的外臣。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诸众生,指人道及八部鬼神。其中若有人或其他八部众生,若喜欢统领鬼神,立志救护国土的,观世音菩萨即为彼等示现天大将军身,为说五戒十善,及秘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天大将军身之威勇;以遂其摧邪辅正,保国卫民,护法安僧之志。
 
(6)现四天王身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梵语毗沙门,译为多闻,是四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楞严经观世音说:‘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据此可知,本品所说毗沙门身,即举一而该三了。此四天王是天帝释的外臣武将,居住须弥山腰,各领三部鬼神,令不恼人,恒护正法。金光明经说:‘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故我等,名护世王。’
 
观世音菩萨,观察人道众生,或四天人民,如有志爱生四天王宫为太子,或发愿为天王护国安邦的,即为彼等示现天王身,为说上品十善,以及统领鬼神,护国安邦之法,令其成就。
 
(三)能应五人
 
(1)现小王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世间人王有五种。一金名轮王,即是转轮圣王,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随身,谓四天下象宝、马宝、将军宝、义臣宝、宝藏瓶、女宝,是人中最胜者,能统治四天下,以十善化世。登位之时,有金轮宝,从空飞下,而至其前;乘此轮宝,一日能游行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各国无不服从,故名转轮圣王。
 
二是银轮王,即位之时,有银轮宝,从空飞至;乘之一日能游行东西南三洲,王三天下,各国皆悉服从。
 
三是铜轮王,有铜轮宝,能游行东南二洲,各国皆归其统领。
 
四是铁轮王,有铁轮宝,能游行南胆部洲,所有各国皆归其统辖。据说:印度的阿育王,即是铁轮王。
 
五是散粟王,指世界上每一国家的国王,其数之多,犹如散布其粟,遍地皆是,故名散粟王。今经文说‘小王’,是五王中最后一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王为人中至尊,谁不羡慕?然欲为一国之君,非先修福植德不可。是以观世音菩萨,见有欲为人王的机感,即现人王之身,为说五戒十善,生贵之因,以及帝王德业等法,令其成就为皇福德,满其镇国泽民之愿。或有众生不信佛法,非以人王威德尊严,施以佛法教化不可;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类众生,现人王身而为说法。
 
(2)现长者身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长者,梵语是疑叻贺钵底,是积财具德之通称。世间长者具十德:
 
一姓贵、为刹帝利种。二位高、朝中元老、宰辅、太傅之类。三大富、仓廪充富。四威猛、具大权威,使人肃然起敬。五智深、心如日月,慧灿珠玑。六年耆、耆年宿德,老当益壮。七行净、私德磊落,俯仰无愧,堪为人范。八礼备、威仪庠序,待人以礼。九上叹、上为王者所称赞。十下归、下为民众所依归。具此十德,方称长者。
 
由于长者,一言九鼎,举足轻重,威德显赫,所以很多人都为之垂涎。观世音菩萨,观见有欲为长者,或应以长者身而得度的众生,即现长者身,为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法,令其成就。故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现居士身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居士,梵语是迦罗越,是指志于佛道的在家人,谓之居家之士,故名居士。或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可知此中言居士,是指韬光藏德,寡欲精修,爱谈名言,心慕佛法之士。其有德有位者,如苏东坡之辈;其有德无位者,如王通、邵雍之类。菩萨观见其应以居士身得度的机感,即应以居士身为说韬光晦迹,潜移默化;或清心寡欲,洁己修身等法,以应其讲道论德,为人师范。
 
(4)现宰官身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上至公卿显贵,下至州牧百僚,凡事政权,受朝廷俸禄的都名宰官。如古之宰相百官,今之首相内阁,甚至厅长、县长、委员、主席之类。这些军政长官并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非示现同僚之身,无以化度。所以观音菩萨,为现宰官之身,而为说法。或有人爱慕宰官职位之显贵,其俸禄之优厚,而欲得一官半职,观世音菩萨,亦随顺众生之机,示现宰官身,为说辅政安邦,整纲立纪,以及修齐治平,忠爱廉明等法,令其成就宰官之身,以遂侍君泽民之愿。故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5)现婆罗门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婆罗门是焚语,译名净裔,是古印度四姓之一;亦是一种外道,妄计其族种,是劫初时从大梵天口生,为梵天之后裔,故名净裔。此种外道,邪见固执,若以和尚身份为彼说法,势必格格不入。观世音菩萨,为欲令其改邪归正,达妄即真,所以现婆罗门身,为说正法,令彼解脱。
 
又婆罗门为印度权威之贵族,受其辱待劳役者,当然亦希望自己成为贵姓之一,以享其权利。观世音菩萨为满众生所愿,所以即于其前,现婆罗门身,为说世智、调气、炼神之法,令其成就。如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能应四众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佛教的四众弟子。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如有一类机感,应以比丘、或比丘尼、或优婆塞、或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四众身而为说法。
 
(1)现比丘身
 
梵语比丘、又名苾刍。含有三义,所以翻音不翻义。一乞士、内乞佛法以资慧命,外乞饮食以养色身。所以出家佛教徒,是要托钵乞食。现在锡兰、缅甸、暹罗等国家的和尚,仍然托钵乞食,保持佛世时的遗风,但中国风气末开,所以未行此制。
 
二破恶、因为出家人,严持净戒,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破身口七支之恶,故名破恶。
 
三怖魔、出家人受比丘具足戒登坛时,便有地行夜*高声唱言:‘善哉!善哉!’空行善神闻之,又唱善哉!如是展转传至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魔王闻之,心生惊怖。因为世人作恶,便能增长魔王的势力,增加魔眷属的数量。如果有人出家受戒,持戒念佛,则佛道渐长,魔道日消,甚至出家人横超三界,发真归元的时候,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魔王宫殿亦因而震动崩裂,致使魔王大生恐怖,故名怖魔。
 
具此三义,称名比丘。楞严经说:‘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观世音菩萨观见在俗男子,心厌尘劳,好学佛法,而割爱出家;初受沙弥十戒,进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时,即于其前现比丘身、为说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清净梵行等法,令其成就。所以释尊说观音菩萨:‘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
 
(2)现比丘尼身
 
比丘尼,是女子出家而受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者,亦具有乞土、破恶、怖魔三义。释尊说女身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不得作帝释,三者不得作魔王,四者不得作转轮王,五者不得作佛。又在封建时代,妇女界更显得魔障重重,苦恼不堪。如有女人厌弃尘劳,发心出家,受持比丘尼具足戒的机感,观世音菩萨,便现比丘尼身,为说离染清净,精修梵行之法,令其具足三无漏学。故楞严经说:‘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现优婆塞身
 
优婆塞是梵语,新名邬法索迦,译为近事男,是指受三皈、守五戒,亲近承事供养三宝的清信之士。楞严经说:‘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五戒是:一不杀害生命,以培养仁慈之心。二不偷盗财物,以培养廉义之德。三不*淫男女,以克守人伦礼教。四不虚言妄语,以履践信实之道。五不饮酒,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若有居家之士,喜欢受持以上五戒的话,观世音菩萨,即现优婆塞身,为说三皈五戒,不舍妻子而修梵行,不离尘劳而作佛事等法。
 
(4)现优婆夷身
 
优婆夷,又名邬法斯迦,译为近事女,又名清净女或善女,是指一类贞烈女性,而又能深信三宝,受持五戒的居家妇女。楞严经说:‘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观世音菩萨,观见有一类居家妇女,深信三宝、受持五戒,广行善事,应以优婆夷身得度的,就现优婆夷身为其说三皈五戒、清心寡欲等法,令其成就。
 
因为观世音菩萨,能观四众机感而应四众身,为四众说法,所以释尊说:‘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五)能应众妇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在三十二应中,前后所说,除比丘尼及优婆夷之外,菩萨应身,都是属于男性,仅此一段文,是明菩萨应化妇女身;可见观世音菩萨本非女相,只随类示现而已。观世音菩萨大悲普济,大慈遍覆,凡有机感,无不应化;不但示现男身度脱男子,亦示现长者夫人,或居士妇女,或宰官夫人,或婆罗门妇女,乃至种种妇女身;但有机感,无不示现。此中仅举四种妇女以包括其他。同时显要夫人,闺家妇女,关系国家社会之治乱与兴衰甚大,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然欲齐其家,又非有贤内助不可。是以国家之兴衰,社会之治乱,间接系于显贵妇女身上。但富贵学道难,何况封建时代,大户之家,家规必严,妇女外出,更非易事。所以观世音菩萨,特为示现同类身而为说法。楞严经说:‘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邦国之妻名国夫人;受朝廷诰命之妇为命妇;才德兼备,能为女主师为大家(读大姑),即大家家训姑。孝敬仁慈,以事上下,行于内而感化于外为内政;贞静勤俭,以修女德为立身。家通大夫以上,国通诸侯以上,女人如能内政立身,修身即为齐家治国之本,所以若有妇女能内政立身,以修家国的机感,观世音菩萨,即现妇女身,为说三从四德,端庄淑慎,正己端风之法,令其成就助治家国之事。菩萨除现宰官妇,治家齐国;现长者妇多德望;居士妇多学识;婆罗门妇多数术,以利生外,还随机示现,种种妇女身,贵*不一。如在中国示现女身,而为人所共知的,有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
Copyright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