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8
2006年09月28日15:26文章来源:uedbet官网西甲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5923 字体: 繁體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8

轮回之确证

 

  崔咸。父锐。为泽潞从事。有道人自称卢老。预知过往未来之事。锐馆之于家。一旦辞去。且曰。我死当与君为子。因指口下黑子以为志。咸之生果有黑子。其形神即卢老也。父即以卢老字之。累迁陕虢观察使。(文苑传) 
  崔咸唐朝博平(今山东省博平县)人,字重易,具有高尚志向,学问造诣深远,尤其擅长作诗歌。唐宪宗元和初年,中举进士,官任侍御史(纠察非法,推弹杂事),为人正直,志行高超特立,风采动人。
  崔咸的父亲崔锐,早年官任泽潞从事史,当时有位自称为卢老的修道人,修持境界已能预知过去未来事情,崔锐迎请他住在家中,恭敬供养,以上宾之礼相待。

  有一天,这位修道人,要离开崔家时,对崔锐说:将来我死后,当来投生做你的儿子。说罢,便指着自己口下一颗黑痣,说:就以这颗痣,作为标记……

  后来崔咸出生,果然口下有一颗黑痣,形貌神态就像卢老,崔锐断定他是卢老来转生的,因此就命崔咸的字号叫卢老

  崔咸后来,屡次升迁,官任陕虢观察史,常和宾师僚友,开怀畅饮,醉卧不醒,但是到了半夜,便起身判决政事,他的裁决判定,非常精明,因此当时官员部属,都称他为。其后入朝担任秘书监职位时去世。

  这段事迹,是史上轮回实有的确证,由此可得如下之认识:

  一、足证人生世间,若不修了生死法,死后必入轮回。

  二、足见修持其他法门,纵然功夫有如卢老之预知过去未来事境界,若未断惑,死后犹不免再投生世间。由于隔阴之迷,来生不能记忆今生事,因而不知续修了脱,岂不可惜?是知唯有修持净土法门,*自他二力,带业往生,超脱轮回,最为稳当。

  因果可畏
  太宗既立太子。又欲立吴王恪。长孙无忌固争。乃止。故无忌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高宗欲立武后。无忌固言不可。后衔之。许敬宗。使人告无忌谋反。无忌投缳卒。(长孙无忌传) 
  长孙无忌唐朝洛阳(今河南省)人,字辅机,是唐太宗贤后—(长孙皇后)的胞兄。通晓经书史籍,见识广博,又有武功兵略,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功居第一,官任吏部尚书,封赵国公,又升迁为太子太师。无忌身为贵戚又兼重臣,深受恩宠信任,太宗临终时,遗命无忌与褚遂良辅佐太子治(高宗)即位,进封太尉。无忌在朝,尽心奉国,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因此高宗永徽初年政风,有太宗贞观年间遗风。
  当唐太宗时代,既立治(长孙皇后所生)为太子,其后因见太子治,个性懦弱,惟恐不能主持社稷。当时太宗第三子吴王恪,有文武才略,英武气概,类似太宗,而且深得人心,众人爱戴,因此太宗想改立吴王恪为太子,无忌极力谏止,太宗冷笑说:卿反对改立太子,莫非是因吴王恪不是你的亲甥?此事虽然因此作罢,但是无忌从此对吴王恪,心生嫌恶。

  到了太子治(高宗)即位后,任用吴王恪为司空,兼任梁州都督,无忌疑虑吴王恪将来一旦得势,恐会报复前嫌,于是便想借事构陷,置恪于死地,以断绝天下人的仰望。正巧永徽年间,太宗之女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谋叛朝廷,事机泄露,高宗命无忌审查案情,无忌暗示房遗爱,将吴王恪牵入,便可减轻罪刑,于是房遗爱随口承认,竟把吴王恪诬板牵连在内,不料正中无忌借刀杀人之计,当下一并被判处死罪。吴王恪临刑时大声呼叫说:长孙无忌,擅用威权,构害忠良,宗庙社稷有灵,无忌必当遭受族灭,不要以为威福可以长远享用呢?于是含冤被处自尽而死。

  后来高宗宠爱武则天,将废去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无忌为国家前途据理力争,武氏因此怀恨在心。当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心存报复,但因无忌是高宗母舅,且有佐命大功,一时板他不倒,许敬宗迎合武氏意旨,多方察视机会,构陷无忌。

  当时正巧有人上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营私,高宗下诏命许敬宗讯问,许敬宗用重刑逼迫韦季方板连无忌入罪。许敬宗便诬奏韦季方勾通无忌谋叛。于是下诏夺无忌官爵,贬为杨州都督,安置黔州,许敬宗又暗中派遣中书舍人,到黔州,逼令无忌自尽而死。许敬宗又伪造无忌供状,还奏高宗,供状中牵连无忌兄弟子侄,无论亲疏,一并处死,竟然应验了吴王恪临刑时所说的话。

  试观长孙无忌,一生尽心奉国,功在朝廷,但因一念私心,作出了诬杀无辜的亏心事。结果自己也落得蒙冤被诬,悲惨下场。噫!天道好还!可怖!可畏!为人处世,良心欺昧不得。

 

恭敬经书之功德

 

  萧德言。为弘文馆学士。晚节学愈苦。每开经。辄祓濯。束带危坐。妻子谏曰。老人何自苦。曰。对先圣之言。何复惮劳。诏以经授晋王。封武阳县侯。卒年九十七。(儒学传) 
  萧德言唐朝人,字文行,精通史学尼乾左氏春秋,学养高深,唐高祖时,为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贞观年间,官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当萧德言担任弘文馆学士时,每当开经阅读或讲授时,必先沐浴清净,衣冠整洁,焚香端坐,年纪愈大,越勤勉,越恭敬。其妻劝谏他说:老人家,年纪大了,何必这样自己劳苦自己呢?萧德言回答说:经书是先圣流传下来的言教,面对先圣宝贵的言教,怎么可以惧怕劳苦呢?

  后来皇上闻知,赏识德言如此恭敬慎重的美德,便下诏书,命萧德言以经书教诲开导晋王,并封他为武阳县侯。萧德言终身荣贵,安享天年,直至九十七岁高龄去世,谥号为博。

  按﹂经书有世间经书和出世佛经,世间经书能令人修养身心,出世佛经,则使人昌明佛性。试观萧德言恭敬世间经书,而获得如此功德福报。何况恭敬出世佛经之功德,岂可思议哉?

  印光法师说;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的书籍,都能教导人趋向吉庆,避开凶灾,改过自新,弃恶从善,更进而使人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认识自心本具之佛性,出离生死的苦海,往生极乐的莲邦。所以凡是阅读诵念者,面对佛书,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双手清洁,桌案清净,内心要真诚恭敬,就如同面见佛天,如同亲近师保一样,那么无边功德利益,自然亲身获得。但是如果放肆不敬,毫无畏忌,任意起轻慢心,以及固执自己的浅见,随便加以毁谤的话,那就罪过弥天,苦报无尽了。又说:诵读佛经,应当如同面见我佛圣容,亲听圆融德音一样,不可起一念懈怠心,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罪孽,增长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罪孽,增长十分福慧。

  法苑珠林内记载:隋朝时,扬州有一位和尚,常诵涅槃经,同时在岐山有一位沙弥,常诵观音经。有一天两人突然同时死去,神识来到冥府,冥王迎请沙弥上金座,非常恭敬相待.迎请和尚上银座,待他却比较简略疏忽。和尚心中非常惭愧。不久两人都清醒过来。和尚就到岐山拜访沙弥,询问原由,沙弥说:我每次诵经时,必定穿着洁净衣服,点烧好香,恭敬诵读。和尚说:我罪过太深了,诵经时常威仪不整,身口不净,太不恭敬了!惭愧!惭愧!……

  又感应篇记载:上有一位读书人高天佑,和两位同学,到江宁去应考,考完试后,听说鸡鸣山,守源禅师,道行高深,于是一同前往拜访叩问,禅师说:你们两位都当考中,但是高君,不能中试,因为误用了楞严经作枕头……高君仔细想想,原来行李小箱内有楞严经,睡觉时,用箱子当作枕头,未将经书请出。到了放榜时,果然应验。

  以上事例,足证印光法师所说:恭敬获福,不敬获罪的道理,确实不虚,为佛弟子怎可不遵照奉行?

 

忘本悖德

 

  李皋。摄温州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法曹。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若二子者。岂可备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李皋传) 
  唐朝德宗年间,李皋治理温州政事时,有一次到境内各地去巡视,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独自一人在哀伤哭泣,李皋心中怜悯,便近前讯问他的身世境况,老妇人回答说:我是李氏妇人,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李钧,一个名叫李锷,先后离乡背井,到京都去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可是至今已经二十年了,一直没有回来探望,二十年来,我孤苦伶仃,家境贫穷,如今已经无法维持生活了………话未说完,便哽咽悲伤,老泪纵横。李皋听罢,非常同情又愤慨。原来当时老妇人的儿子李钧,在朝廷官任殿中侍御史(居殿中纠察非法),李锷官任京兆法曹(掌治京师),名位声望都隆重于当时。
  李皋感慨地说:为人子弟『入则孝,出则悌』在家里的义务责任,对父母要心存恭敬,服劳奉养,以尽孝道,出门在外,才能仁爱推及一切人,像李钧、李锷这样忘本之人,在朝为官,怎能公正尽忠呢?于是列举李氏二子不孝之过,上奏朝廷。皇上得知,便下令免除两人的官职,并屏斥于远方,终身不录用。从此天下人对李钧、李锷感到羞耻,不愿与他为伍。

  父母教养子女,长大成人,恩德最重,情义最深。为人子女,应该知恩报德,以尽孝道,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立身处世,行仁的根本,人格的基础。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观李氏二子,自己享受荣华富贵,竟对家中贫困老母,弃置不顾,违背德义,违逆天理,良心已丧,宜为天下所不愿与之为伍矣。

 

厚德可风

 

  李大亮。迁安州刺史。辅公祏破。以功赐奴婢百口。谓曰。而曹皆衣冠子女。不幸破亡。吾何忍录而为隶乎。纵遣之。高祖咨美。封武阳县公。初大亮为李密所擒。张弼释之。与定交。大亮归唐。至尚书。常以弼脱其死。念有以报之。弼匿不见。一日识诸途。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迁弼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李大亮传) 
  李大亮唐朝泾阳(今甘肃省平凉县西)人,具有文武才略。唐高祖入关时,授官士门令。唐太宗时累升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因讨伐吐谷浑有功,进封武阳县公,其后官任右卫大将军,兼右卫率工部尚书。李大亮为人忠诚谨厚,个性刚正义烈,深得唐太宗赏识。去世后,赐谥号为懿,追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陪葬昭陵。
  当李大亮任安州刺史时,因攻破辅公祏之乱有功,太宗赏赐他奴婢一百人。大亮对百名奴婢说:你们都是士族人家的子女不幸家破逃亡,我怎么忍心收录你们为奴婢呢?于是一一释放,发送他们还乡。

  早年,李大亮尚未出身以前,曾经被李密所擒获拘禁,当时有位张弼,暗中解救大亮,帮助他逃生,从此两人定下交情。

  其后,李大亮归投唐朝,累官至尚书时,怀念昔日张弼救命之恩,念念想要报答恩德,于是四处探听张弼的下落,但是张弼却隐藏行踪,避不与大亮见面。

  有一天,两人偶然在路上碰面,大亮紧握住张弼的手,喜极而泣,于是延请到家中,要将家财全部赠送给张弼,以报恩德,但是张弼拒绝,不肯接受。大亮无可如何,便上朝禀奏皇上说:臣所以有今日,能以侍奉陛下,报效朝廷,完全是张弼昔日救臣一命之功,臣愿将官禄爵位,转授给张弼,恳请陛下赐准。唐太宗听罢,深受感动,于是任命张弼为代州都督官职。一时世人,对于大亮如此知恩报德,以及张弼不自矜功德的德量,称扬赞颂之声,传遍天下。

  试观李大亮,受人恩惠,便终身不忘,随时随地,总想报答,一有机会,一有能力,便感恩图报。而张弼施恩给人完全出自仁慈怜悯之心,真诚助人,丝毫不存有其报答之念。两位贤者,此等仁厚之德量,值得留传世间,永做世人效法之典范。

 

欲壑难填

 

  宗楚客。武后从姊子。附韦后安乐公主。迁中书令。常密语其党曰。始吾在卑位。尤爱宰相。及居之。又思天子。南面一日足矣。韦氏败。伏诛。(宗楚客传) 
  宗楚客唐朝人,字叔敖,是武后堂姊的儿子。武三思举荐他入朝为官,累次升迁,官任兵部尚书,又升至宰相。
  唐中宗后韦氏淫乱,弑杀中宗,临朝干涉国政,当她声焰盛大时,宗楚客便趋炎附势,奔走奉承,事事效劳,与韦后,安乐公主朋比为*,谋划危害社稷。

  宗楚客营造他的新住宅,用文柏作梁木,用坚致沉香和红粉做墙壁,又以玛瑙做阶梯,一切极尽奢华享受。太平公主得知,感慨地说:看那宗楚客,行坐处所,一切享受,我身为公主,与他相比,却远不及他,可以说我们真是空度此生了。

  当宗楚客升为中书令,担任宰相职位时,时常私下告诉他的亲信说:当我职位卑*时,时时刻刻想要得到宰相职位,但是得到了宰相地位,并不感到满足,心中又想有朝一日,能当天子,如果能当天子,居南面尊位,受万人朝拜,即使只是一天,也就满足了。

  当时有一只狗,戴上宗楚客的冠帽,行坐站立,像人一样,楚客说:这是畜生妖怪,越犯了本分,应当斩杀。那只狗突然开口回答说:公,你是人中妖怪,越犯了本分,也应当死罪。事后不久,临淄王隆基起兵声罪讨伐韦后,韦后破败,宗楚客也伏罪斩杀。

  古德说:贪得无厌之人,其心永远不能满足,得到了金银,又想得到珠玉比金银还要珍贵。一旦身居高位,还想得到更高的权势地位。此等无止境贪求不厌的人,虽然富贵已达极点,但其心中永远苦恼,不会快乐满足的。宗楚客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曾几何时,就招来杀身之祸,岂不悲哉!

 

轮回确证

 

  李。为东京留守。安禄山反。执害之。子源八岁。俘为奴。有故吏赎出之。以父死贼手。常悲愤。不仕不娶。绝荤酒。居惠林寺。诏以源为河南尹。赏赐甚厚。源辞谢。一无所受。(李传) 
  李源唐朝汶水(今山东省)人,其父李,官任东京太守。安禄山作乱时,李坚守城垒,勉励士卒,抵制逆贼,擢升礼部尚书。后来城陷,李被安禄山所杀害,赐谥号为忠懿。
  当时年仅八岁的李源,在兵荒马乱中,被俘虏流落为奴。数年后,被其父旧部吏发现,将他赎回。这时李的旧宅,已经捐作惠林寺。唐代宗闻知李源是忠臣李的后代,特下诏书,提拔李源为河南尹官职,并予优厚赏赐。但是李源因悲愤父亲死在贼人之手,内心无限感触,发誓终身不作官,不娶妻,不吃荤酒,以尽孝思,于是呈书辞谢,一无所受。

  李源为了避开官场的应酬,便前往避居于其父故宅惠林寺,并将所有产业捐献寺院,为父亲作功德。寺中圆泽法师,对李源特别关照,多方开导劝勉,李源渐渐深入领略佛法,从此日中一食,跟随圆泽法师修行问道,非常投契,成为忘年之交。

  数十年后,有一天,两人约定同往峨眉山去朝山,圆公要经由长安从陆路前往,李源却要乘船经由三峡入荆州,两人争执不决,李源说:我已避开世事,不愿作官,若经由西京(长安)难免遇见故旧,会有困扰。最后圆公只得同意由水路前往。临行前,圆公预先写信交代徒弟,等待李源回来,再交给他。

  两人沿途吟诗歌咏,欣赏山光水色,逍遥自在,到了南湘,将*岸时,看见岸边有一妇人,在河边汲水,圆公脸上突然变色说道:我不想走水路,就是怕碰到这妇人。李源惊奇地询问缘故,圆公说:我本来应该来投胎,做这妇人的儿子,只因我不来,所以这妇人怀孕三年,一直不能分娩,今天既然遇上了,就得投胎转世,不能再逃避了,凡事都有因缘,这是定业啊!请停止行舟,我死后,将我葬在某山下,三天后你到那妇人家来看我,我以一笑作证明。再过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晚,你到杭州天竺寺前,咱们再相见吧!李源恸哭后悔不已,当晚圆公就去世了,而那妇人也生产了。三天后李源前往探视,婴孩看到李源,果然对他一笑致意。李源无心朝山,满怀感伤回到惠林寺,圆公的徒弟将圆公交代的那封信,呈给李源,信中写着:祈君忍苦勿忧悁,酬业轮回无可延,缘结三生情未了,待从他岁话前缘。原来圆公早就预知此事了。

  十二年后,中秋夜晚,李源前往赴约,当时杭州西湖的天竺寺,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然听见歌声,见一牧童,头上双髻,骑在牛背上,手拿竹竿,边敲牛角边唱词,来到寺前,牧童望着李源吟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欣喜非常问道:圆公别来可好?牧童说李公你真是一位守信之士,但是我们前途不同,不要迎接我,但愿你勤勉修行,不要堕落,将来我们还会相见的。说罢转身离去,李源追赶不上,悲伤地望着牧童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李源又回到惠林寺,三年后年届八十岁时,在惠林寺逝世。

  噫!人生悲欢离合,因缘所使,聚散无常,轮回生死,不得自主,岂不痛哉!圆公生前已经预知投胎何处,转世后,又能不迷昧前因,如此修行功夫,如能修持净土法门,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仰仗佛力,当生超出三界,永脱轮回,岂不是更直截了当哉!

 

以德报怨

 

  杜如晦。弟楚客。与叔父淹。没于王世充。淹与如晦有隙。谮如晦兄杀之。又囚楚客。饥几死。世充平。淹当诛。楚客请如晦救之。曰。曩者叔残兄。今兄又弃叔。一门之内。相残而尽。岂不恸哉。如晦感为之请。得释。为蒲州刺史。有能名。(杜楚客传) 
  杜楚客唐朝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是唐朝名相杜如晦之胞弟,少年时代,崇尚奇异节操,长大成人后,负有才能名气。
  当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帝,与李世民(唐太宗)对战时,杜楚客与其叔父杜淹,被王世充所捕。杜淹曾经与杜如晦有过节嫌怨,杜淹为了报怨,便在王世充面前,谗言害死了如晦之兄,又囚禁杜楚客,不给饮食,致使杜楚客几将饿死。

  王世充平定后,论罪杜淹当受诛杀,杜楚客请求兄长杜如晦,设法营救叔父杜淹,如晦因杜淹有杀兄之仇,心中怀有芥蒂,楚客再三劝谏说:从前叔父残害咱家胞兄,而今兄长您又舍弃叔父,不肯相救,我们杜家一门之内,不幸骨肉互相残杀而尽,岂不是令人悲痛的事吗?……”这一席话,深深地感动如晦,如晦醒悟了,于是到唐太宗面前,请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此获得释罪免死。

  唐太宗贞观年间,杜楚客任蒲州刺史,声望显著,后来任魏王府长史,又升迁为工部尚书,办理王府政事,以威严正直,闻称当世。

  他人对我有怨仇,我不但不记恨报复,反而以仁德待他、救他。杜楚客恕人之雅量,磊落之胸怀,可风!可法!

 

逆报昭彰

 

  安禄山。累封东平郡王。逆谋日炽。帝不信。人告者。必缚与之。寻果反。乃斩其子庆宗。禄山入长安。杀帝近属诸王。公主妃妾。子孙姻婿等百余人。以祭庆宗。禄山目忽盲。又病疽。尤卞躁。数笞阉人李猪儿。禄山子庆绪。恐不得立。令猪儿入帐下。以大刀砍其腹。肠溃于而死。庆绪袭位。史思明。数以弑父大逆。斩之。因并其众。称皇帝。以子朝义为怀王。骆悦。说朝义行大事。从之。悦以兵入。思明逾垣出。周子俊。射其臂。坠。问难所起。曰。怀王也。即缢杀之。朝义袭位。战败。自缢死。斩首传长安。(逆臣传) 
  安禄山唐朝营州胡人,本姓康,幼年丧父,随母再嫁,而冒姓安,改名禄山。个性残忍嫉妒,又多智谋,很会揣测人情,逢迎人心。早年投入张守圭部下,因犯军令当杀,解送京师,玄宗特加赦罪,其后提拔他为平卢节度使,每次入朝奏对,总是称合意旨,深得玄宗宠信,命他兼任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禄山逢迎宰相李林甫,厚结杨贵妃,自请为贵妃养子。玄宗准许,后来又封东平郡王,恩幸无比,从此骄纵奢侈,谋划叛逆,日渐炽盛。
  玄宗毫不怀疑,认为禄山赤心可*,凡有前来告密者,玄宗不信,必定将其捆绑交与禄山处置。

  不久安禄山果然造反,玄宗万分痛心,便杀禄山之子安庆宗。禄山攻陷长安,惨杀玄宗左右内侍,近属诸王,以及公主妃妾,皇子皇孙,姻亲国戚等一百多人,剖心祭祀其子庆宗。自称雄武皇帝,建国号为燕,改元圣武。玄宗逃往四川避难。

  安禄山僭越帝位后,日夜放纵饮酒,恣情于声色之中,眼睛忽然昏眊失明,又害皮肤肿烂病,情绪非常暴躁,左右服侍,稍不如意,便痛加鞭打,尤其贴身太监李猪儿,更常挨受毒打。禄山宠妾见禄山病重,恐有不测,竟求改立亲生子庆恩为太子,禄山嫡子庆绪闻知,唯恐不得传位,便收买李猪儿潜入禄山帐下,用大刀砍其腹部,惨叫一声,肠胃溃散流出,血流满床,气绝而死。

  安庆绪便即位为帝,不到两年,禄山部下大将史思明,便以杀父夺位,大逆不道为由,将庆绪杀死。史思明合并禄山部众,自称为燕帝,立其妻辛氏为后,以长子史朝义为怀王。其后辛氏因宠爱少子怀清。请求立为太子,史思明也有废长立幼之意。史朝义听从部将骆悦的劝诱,要用强请手段加以阻止。于是骆悦带兵,趁夜进入史思明寝所,思明骑马越墙而出,骆悦部下周子俊,发箭射中史思明左臂,堕落马下,思明问道:是谁指使你们反叛?骆悦大声回答说:奉怀王命。思明叹息地说:怀王!怀王!为子竟敢弑父!为臣竟敢弑君!骆悦说:安氏子岂非足下所杀,岂无报应?说罢竟将史思明缢杀而死。

  骆悦等随即奉迎史朝义即日称帝。两年后,代宗即位,遣兵前往征讨,史朝义战败,自缢而死,范阳留守李怀仙,取下朝义首级,传送长安。

  总计禄山父子僭越帝位,只有三年而灭,史氏父子僭称帝号,仅仅四年而亡。安禄山蒙受玄宗特殊之恩遇,名虽君臣,实同父子,却不知感恩报德,反而叛逆造反,一身罪业,结果转眼之间,便落得悲惨下场。至于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等人,其结局亦复如是。呜呼!古来乱臣贼子,负义忘恩,惨烈之报,千古不爽。

 

险诈之报

 

  苏逢吉。拜中书侍郎。汉高祖。以晋相李崧第赐吉。而崧别有田宅在西京。逢吉遂皆取之。崧子弟数出怨言。逢吉乃诱人告崧下狱。崧诬服与家僮二十人谋为乱。逢吉改二十人为五十人。遂族崧家。逢吉夜宿金祥殿东阁。谓王处讷曰。昨夜未瞑。已见李崧在侧。周太祖。兵至北郊。逢吉自杀。周太祖枭其首。适当李崧被刑之所。(苏逢吉传) 
  苏逢吉五代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居中书侍郎,升任宰相职位,深得汉高祖刘知远的宠信,朝中大事,都经其手。逢吉向来并无学问,倚仗权势,受贿卖官,贪得无厌。
  当五代晋﹂灭亡后,汉高祖进入汴京,晋宰相李崧北去尚未归来,汉高祖便以李崧宅第赐给苏逢吉,逢吉既得宅第,凡宅中所藏财物,都占为己有,李崧另有田宅在西京,产业在洛阳,逢吉也全数占有。

  李崧返回京都后,虽然汉高祖任他为太子太傅,但是仍然不得还给家产,李崧自知情势孤立危弱,不敢埋怨,便提出宅第券契献给逢吉,逢吉认为宅第是汉高祖特别赐与,李崧何必呈献宅券,从此便与李崧有了嫌隙。

  李崧弟弟李屿,好饮酒,无见识,曾经与逢吉子弟往来,屡次酒后,便口出怨言,说逢吉夺去他的宅第,逢吉闻知,衔恨更深,时刻侦察时机,要倾陷报怨。

  正巧李屿仆人葛延遇,犯有过错,遭受李屿杖打责罚,积成怨恨,逢吉便指使家仆引诱葛延遇,构陷诬告李屿谋反叛变。逢吉得到延遇诉状,便召李崧前来,谈到葛延遇告状事,立刻命令送李崧入狱。李崧才知道逢吉险诈狡猾。

  当李屿被捕,在公堂上对簿辩论时,李崧对李屿说道:当道权豪,存心要灭我家族,任你舌吐莲花,也没有用处,不必再争辩了。于是李屿诬服与兄弟僮仆二十人同谋作乱。逢吉得到供词,又改二十人为五十人,便下令诛杀李崧及李屿亲属,无论长、幼全都斩于东市。京都人士,都为李崧呼冤。

  李崧被杀后,有一天夜晚,苏逢吉住宿在金祥殿东阁,次日早上对朝臣王处讷说:昨夜未能入眠,见李崧在我身边,全身血污,形状非常恐怖,吓得我心胆几乎破碎。

  事后不久,周太祖郭威举兵攻入北郊地方,逢吉见李崧在前挡路,无处逃脱,便自杀而死。周太祖将逢吉首级砍下,正当在李崧被行刑的处所。

  语云:可以得罪十个君子,不可得罪一个小人。君子度量宽宏,不会计较。小人心量狭窄,不能容物,一旦得罪,便衔恨在心,伺机报复。观李屿由于酒后怨言而结怨逢吉,逢吉竟因此破人之家,灭人之族,呜呼!小人心狠手辣,竟至于此。然而不到三年就惨遭报应,噫!天道好还!可怖!可畏!

 

造福子孙

 

  博陵诸崔。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天下推仕族之冠。始其曾王母长孙夫人。春秋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拜堂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康宁。一日病。召长幼言。无以报妇。愿后世子孙皆若汝孝。世谓崔氏昌大。有所本云。(崔珙传) 
  崔唐氏唐朝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人,是唐文宗时,刑部尚书宰相崔珙的祖母。
  追溯当初,崔珙的曾祖母王氏长孙夫人,年纪很高,身体老迈,牙齿脱落掉光,饮食不便,所幸媳妇崔唐氏(崔珙的祖母),事奉婆婆,非常孝敬,体念婆婆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唯恐长此下去,体力不继,于是想尽了办法,每天早晨,天刚亮时,她就起床,梳洗整洁,便到婆婆堂下,叩拜问安,然后升堂,以自己的乳来奉养婆婆,以补充其营养。这样经过了多年,王母长孙夫人,虽然没有牙齿,多年不吃饭粒,但是身体仍然保持康健安宁,全赖孝媳,悉心照顾,供养乳汁,得以维持。

  到了后来,有一天,王母长孙夫人生病,将要过世时,老人家召集长幼大小所有子孙,来到床前说道:这么多年来,我能够延续生命,全*我这个贤孝的媳妇,这份恩情,今生今世,我无以报答,但愿我后世子孙,都能像我媳妇这样贤孝,我就感到万分的欣慰了。

  其后崔氏子孙,世代昌盛,崔珙之父崔颋,官任同州刺史,生崔珙、崔管等八个儿子,个个都有才名,闻称当世,博陵地方,崔氏家族,官至尚书及节度大使等朝廷重臣者,多达数十人。当时天下都推崇博陵崔氏家族,做官人数之多,高居天下第一位,实在有其来源啊!

  古德云:百善孝为先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观崔唐氏诚孝感人的善行,福荫子孙,昌盛贵显,足以证实矣。

 

积善余庆─王佑

 

  王祐。为观察使。尝劝杜重威使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动静。谓曰。得彦卿不法状。与卿王溥官职。时溥相也。祐至魏。得彦卿家僮二人。挟势恣横。量为决配而已。还奏彦卿无他。臣敢以百口保之。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戮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帝怒其语直。贬祐华州司马。祐赴贬。亲友送于都门。谓祐曰。意公作王溥官职矣。祐笑曰。我不作。二儿必作。谓旦也。手植三槐于庭曰。我后必有为三公者。此所以志也。已而果然。(王祐传。并通鉴宋太祖纪。) 
  王祐宋朝莘(今河南省陈留县东北)人,字景淑,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亲,学问文章显扬于五代汉、周之际。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县,后来官至尚书兵部侍郎,为朝中名臣,平生作为,很有阴德,博得当世人的称赞。
  五代时曾经规劝杜重威不要反叛汉,宋朝时又曾抗拒权臣卢多逊对宰相赵普的谋害。当节度使符彦卿镇守大名时,有人弹劾符彦卿罪状,宋太祖对彦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职务,以便察看彦卿动静。临行前太祖对王祐说: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彦卿不法罪状,朕当与卿王溥职位。”(当时王溥担任宰相)王祐到达魏地,察得符彦卿两个家僮,在当地仗恃势力,任意非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将两人处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牵连。回朝上奏说:符彦卿并无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担保。接着谏正说:五代国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杀戮无辜,因此国运不能长久,祈愿陛下引以为戒,国家幸甚!太祖听罢,非常愤怒,认为王祐说话太耿直太过分,于是贬王祐为华州司马。

  王祐要赴贬所就任时,亲友到都门来送行,对王祐说:本来料想公必定会作宰相呢?……”王祐笑着说:虽然我不作,但我的儿子必然会作。王祐话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经在庭院中种植三棵槐树,三槐树荫满庭,王祐对人说:我的儿孙,必定有人作到贵为三公者,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后来其子王旦,果然贵为宋朝名宰相,正应了王祐所说的话。天下称为三槐王氏。

  王祐平生多阴德,且当他面对利与义关头,毅然知所抉择,虽然遭到贬官,内心却坦坦荡荡,自知一生行事作为,对得起天地良心,俯仰无愧,自信儿孙必有好报。其后果然应验。足证天之报施善人丝毫不爽!

 

德量恢宏─王旦

 

  王旦。幼沉默好学。父祐曰。此儿当至公相。初知平江县。其廨传有物怪。居多不宁。旦将至。前一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及为相。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曰。卿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无所隐。益见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准罢枢密。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准深憾之。已而除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荐。准愧叹。以为不可及。薛奎为江淮运使。辞旦。旦无他言。但云。东南民力竭矣。奎退曰。真宰相之言也。张士逊为江西运使。辞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逊思旦之言。未尝求利。卒赠太师。魏国公。谥文正。家人未尝见其怒。试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饭。问。何不啜羹。曰。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不置田宅。曰。子孙当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遗令削发披缁以殓。(王旦传) 
  王旦宋朝人,字子明,自幼沉静好学,其父王祐曾说:此子将来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时中举进士,起初任平江知县,当时县府内传说常闹怪物,不得安宁,王旦将到任前一夜,看守官听到群鬼在大声呼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于是怪物从此绝迹。
  宋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荐引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当时有位卢某,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那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卢某惭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诅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卢某梦见神明呵叱他说:王公尽心于国家,你竟然心存恶念,要他快死,上天将要惩罚你了。卢某惊醒,汗流全身,经过几天就去世了。

  薛奎初任江淮运使,将赴任前,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奎退出后说:听宰相的话,可见他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

  王旦居家,未曾发过脾气,家人要试验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王旦只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旦说:偶尔不想吃肉。其后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稀饭来。家中不购置田宅,说:子孙应当自立,何必田宅,田宅会让子孙因争财而作出不义之事呢!临终时召集子弟到跟前咐嘱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要遗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应当守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门楣。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说完便瞑目而逝。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

  按;王公当国,公忠体国,正直无私,举荐贤能,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至于居家,尘灰污其羹饭,也不动嗔心,当其临终犹不忘教诲子弟俭素持家,勤修阴德。观此数事,非圣贤胸怀,何能如此。宜其一生恩宠无比,人民钦敬,鬼神护持,生荣死哀。所谓世间大福德之人,必有过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证实。

 

诚实不欺

 

  鲁宗道。拜参知政事。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为人刚直。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尝就饮酒肆中。真宗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肆来。使者谓。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言。以实言之。曰。公当得罪。曰。欺君罪更大也。入谢曰。有故人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常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鲁宗道传) 
  鲁宗道宋朝谯(今安徽省亳县)人,字贯之,号退思岩,为人刚正直爽。真宗天禧年间进士,官右正言(掌谏议)。仁宗时累升为参知政事。
  当鲁宗道为太子谕德(东宫官属)时,有一次在酒店中饮酒,可巧真宗有事要召他进见。传达命令的使者到鲁宗道家,等候很久,宗道才从酒市回来。使者很不安地对宗道说:皇上如果责怪公迟延这么久才到,公将如何回答?宗道说:照实回答。使者说:如果照实回答,公必定会受皇上怪罪呢!宗道回答说:欺君之罪,罪过更大。于是进宫谢罪说:臣有老友来访,臣家贫,没有杯盘,陪老友同往酒店宴饮,因而延误,请陛下治臣之罪真宗闻言不但不加责怪,反而更加赏识他那种忠实不欺的个性,认为将来可以大用,并常将自己的看法告诉太后。到了仁宗即位后,太后因仁宗年幼,临朝听政,宗道终于受到大用,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职位)

  宗道担任参知政事,刚正无私,不畏权贵,遇事敢言。枢密使曹利用,仗恃旧日功勋,气势骄横,鲁宗道对其作为绝不挠屈,每当会朝时,常据理与其争论。于是当权贵戚都为之畏惧,不敢嚣张,朝廷内外,都称他为鱼头参政,以忠鲠名臣,留传于世。

  诚实是立身处世之根本,为古今正人君子所持守,亦为古来圣贤明哲所重视。观察一个人说话是否诚实,便可窥知其品格。

  诚实的反面是*巧虚伪,说话口是心非,一味曲意逢迎,以图得到好处。其实此等人,只能蒙蔽昏庸之辈,不能逃过明人的眼力。

  试观鲁宗道虽然明知在酒店饮酒,以致延误,必会受到谴责,但是仍然坦白禀奏,毫不隐瞒,真宗具知人之明,由此日渐赏识,加以重用。宗道不负知遇之恩,终成磊落名臣,以鱼头参政,传为美谈。足见诚实君子受人信托,受人敬重如此。

 

骄忽致败

 

  唐师至成都。蜀主衍。面缚舆榇出降。庄宗召衍入洛。诏曰。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以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衍捧诏。忻然就道。至秦川驿。庄宗用伶人计。诛其族。衍母徐氏。临刑呼曰。吾儿以一国迎降。反以为戮。信义俱弃。吾知其祸不旋踵矣。未一月。庄宗为伶人所弑。(前蜀世家) 
  唐庄宗是五代时,后唐君主── 李存勖,年轻时勇敢善战,胆力过人。其父李克用临终时,以三支箭赐给庄宗,叮咛咐嘱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亲手所立的,契丹和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我而归附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这三支箭,但愿你消灭梁,扫除燕,驱逐契丹,完成我的遗志。庄宗涕泣受命,将箭藏在宗庙里。
  其后每逢出兵,便到宗庙去祷告,请出三支箭,盛在锦囊里,命人背着在前先行。后来果然退却契丹,消灭燕及梁,凯旋而归。入太庙归还先王三箭,敬告成功,家仇洗雪,国运中兴。

  可是庄宗一旦成功,却渐渐显露骄傲放纵,荒于政事,宠幸夫人刘氏,听任其嗜好看戏,常召伶人(演戏者)入宫,以乱国政,酿成灾祸。

  后来唐军进攻蜀国成都,这时蜀国君主王衍,身穿白衣,头缚丧麻,手持国宝,车中置放棺材率领臣子,出面投降。唐庄宗赦免蜀国君臣之罪,召王衍入都城洛阳,并赐与诏书说:定当割裂土地分封,决定不乘人危难加以轻慢,日月星三辰在上,朕所说的话,绝对一句不欺。王衍接到诏书,转忧为喜,告知其母及妻妾,便携眷上路,前往唐都洛阳。来到秦州驿站时,不料唐主却听信伶人计策,下令收捕王衍全族,尽行处斩。

  王衍母亲临刑时击胸愤慨说:我儿以一国迎降,反而遭到诛杀,为人国君,出尔反尔,信义全然不顾,由此可以料知唐主必将遭受灾祸了。

  其后不到一个月,庄宗竟遭伶人所弑,身死国灭。

  唐庄宗本来英武过人,早年承父遗志,身负重任,事事敬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此智勇双全,一举成功。

  可是功成名就之后,却渐骄傲轻忽,宠幸夫人,惑于伶人,忠*邪正,不能分辨,被陷于失信弃义而不自知,终致引发杀身亡国的悲惨下场。

  呜呼!古人云:创业惟艰,守成更难,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敬慎,败于骄忽。观唐庄宗一生成败,就是最明显的借镜。世人承担家业,秉持政事亦莫不如此,佛门弟子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更何尝不如此哉!

 

佛门风范

 

  吕蒙正。参知政事。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同列不能平。蒙正止之曰。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弗知之为愈也。时人服其量。故事。宰相之子。即授员外郎。蒙正奏曰。天下才能。老于岩穴者。多矣。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止授九品官。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封蔡国公。卒谥文穆。(吕蒙正传) 
  吕蒙正宋朝河南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自宋太宗淳化到真宗咸平年间,曾三次入朝为相。为政崇尚宽简,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时人尊称为贤相,其后授太子太师封许国公,去逝后谥号文穆
  当吕蒙正入朝任参知政事(次于宰相职位)时,有朝士指着蒙正,以轻视的口气议论说:这个人也能担任参政官么?蒙正假装不闻,从容走过,同列为他不平,要追究诘问朝士的姓名,蒙正摇手阻止说:不必追究诘问,如果一知其姓名,便终身不能忘,还是不知的好。当时同列都赞叹敬服蒙正的雅量。

  后来蒙正,升任宰相,依朝廷规定,凡是宰相之子,都授予员外郎官职,蒙正上奏恳辞说:天下才能之士隐居山岩者很多,臣子只是刚离襁褓的孩童,如果承受这份宠命,恐会暗中遭到祸谴……于是只承受九品官阶。

  蒙正在朝尽忠为国,正道自持,有僚属珍藏一面古镜要献给蒙正,夸说此镜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说:我的面孔,不过碟子大,何用照二百里呢?固辞不肯接受。平居很留心人才之发掘及储备,常设一夹袋,无论大小官吏,进谒时,必详问其经历及才学,记录下来,藏于袋中,到了朝廷用人,便随时从袋中查阅,按才奏荐,所选荐之人才,都能称职,为国效命。

  蒙正未出身前,境遇落魄,寄居在僧寺,受恩于寺,及其贵显,所得恩俸赏赐,都包封不用,送与寺僧,以报恩德,帝得知,问他缘故,蒙正告以私恩未报,帝受感动,特赐寺僧紫袍,以资表扬。

  蒙正信奉佛法,每天早晨拜佛,必祝愿说:不信佛者,不生我家,愿我子孙,代代护持三宝。后来侄子夷简,位登宰相,封申国公,礼敬广慧禅师为师,夷简子吕公箸,官尚书右丞也封申国公,叩礼天衣禅师为师,吕好问官居左丞,礼拜圆照禅师为师,好问子用中拜佛照禅师为师!世代奉佛,高官贵显,果然符合蒙正祝愿,感应不可思议。

  吕公对人犯而不校,知恩报德。处己防动嗔心,惕厉因果。居官廉洁自持,为国惜才。乃至祝愿子孙世代护持三宝。其居心行谊足为佛门在家弟子处世为人之典范。

  至于其后果然善愿得偿,足征心真者,有愿必成

Copyright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