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9
2006年09月28日15:28文章来源:uedbet官网西甲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5046 字体: 繁體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9

福慧中人

 

  文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以太师致仕。封潞国公。卒年九十二。(纪事本末) 
  文彦博宋朝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县)人,字宽夫,仁宗时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封潞国公。
  文彦博一生历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名闻四夷,当时世人都尊称他为贤相。平居待人接物,谦和卑逊,敬重德行,爱好行善,唯恐不及。

  当文彦博留守洛阳时,与富弼、司马光等集士大夫老而贤者十二人,于富弼府第,置酒赋诗,筑堂绘像,宾主相乐,号为洛阳耆英会,时人称叹为盛事。

  彦博信奉佛法,皈依佛门,晚年退休,向道更加勇猛,精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早晚行坐,不曾懈怠,常发愿云: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便劝以念佛,与净严法师于京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誓愿广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一时士大夫,受感化念佛者甚多。如如居士有颂赞说:

  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

  到了九十二岁临命终时,安然念佛而化。

  哲宗赐谥号忠烈

  试观文公一生攸好德、福寿、康宁、富贵,考终命五福齐全,而又能精修净业,广度群伦,临终安然念佛往生。可谓千古稀有难得之大福德大智慧人也。

 

余庆余殃

 

  李崇矩。信奉释氏,饭僧至七十万。造像建寺尤多。尝劝太祖释叛党妻子万余人。有郑伸者。客崇矩门下十年。上书告矩阴事。太祖释不问。未几。崇矩为大将军。子继昌。累官左神武大将军。郑伸早死。母诣继昌乞丐。家人诟逐。继昌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李崇矩及继昌传) 
  李崇矩宋朝上党(地当江苏省宿迁县境)人,字守则,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官任琼、崖、儋、万这四州的都巡检使,当时众多贼寇到处扰动,崇矩一一到其洞穴,招抚安慰,贼众都感化归附。后来任金吾街仗兼六军伺事。去世后谥号元靖。
  李崇矩信奉佛教,心地仁厚,时常斋供僧人饭食,多达七十万,平生修造佛像,兴建寺庙更多。宋朝初年,朝廷拘捕乱党妻子一万多人,崇矩劝请太祖,特予开释,免除罪刑,一万多人的性命,因而获救。

  李崇矩有一食客郑伸,寄食在门下,已有十年,不料此人心性阴险,竟然上书奏告崇矩坏话,说他秘密行事,幸而宋太祖明察,不予采信,不加追究,事情得以平息。

  事后不久,崇矩升任大将军,其子继昌,贤德孝顺,有乃父风范,官任如京副使。真宗时,累官左神武大将军,个性谨慎仁厚,办理政治,崇尚宽仁简约,所到地处,都深受百姓感恩怀念。

  至于那食客郑伸,却短命早死,遗下老母,孤苦无依,流落街头,到处行乞。有一天来到继昌家求乞,家人知道她是那忘恩负义的食客郑伸的母亲,非常气愤,便诟骂驱逐她,继昌阻止家人,非常怜悯她的遭遇,便送白金百两,救济她,使她得以维持生活安定,以度余年。时人都感动称叹继昌宽厚仁慈的德量。

  综观李崇矩,斋僧、造像、建寺、德化贼寇,又救人万命,累积阴德,泽及子孙,其子贤善,风范如父,对待仇家,不但不念旧恶,反而以德报怨,居官又能勤政爱民,难怪一生荣显,百姓敬仰怀念。

  至于郑伸,寄食门下,十年之恩,竟然密告恩人,存心陷害,他的恶心不但不能得逞,反而自己短命而死,祸及老母,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正是明显对比的例证。

 

五福骈臻

 

  窦禹钧。累官右谏议大夫。致仕。子五。仪。俨。侃。偁。僖。相继登进士第。冯道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当时号为窦氏五龙。史官论曰。其门族宦业之盛。或以为阴德之报。亦义方之效也。(窦仪传) 
  窦禹钧五代后周,渔阳(今河北省密云县西南)人,以词学出名当世,累官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为人笃实纯厚,慷慨乐于助人,治家的法则,为一时楷模。
  禹钧幼年丧父,事奉其母,非常孝顺。三十岁时,还没有儿子。有一天梦见已死的祖父告诉他说:你命中无子,而且寿命短促,应当及早力行善事……禹钧恭敬地承受教诲,从此发愿行善。

  曾经有一家仆,盗用他的钱二百仟,唯恐被查觉,便写一张券契永卖此女,以偿还所欠的钱。挂在他小女儿手臂上,从此远走高飞,离开了窦家。禹钧怜悯这个小女孩,便烧掉券契,将她抚养长大成人,又为她选择好对象婚配。凡宗族亲戚有丧事,家贫不能办的,都资助他丧葬,凡见人有遗孤穷困无力嫁娶的,一一帮他婚嫁,许多贫困的朋友以及四方贤士,多仰赖他得以维持生活。禹钧每年计算收入,除留作夏冬伏腊两次祭祀以外,其余都用作济人之急难。又建造书院数十间,聚集书籍数千卷,聘请名儒为师,凡家贫而有志求学的士人,一概义务收留,供给膳宿,让他安心就读,由此栽培学子,因而出身而名登贵显成为国家人才者甚多。

  后来禹钧又梦其祖父告诉他说:上天因你有阴德,增延你的福寿三纪(三十六年),赐你五个儿子各个贵显荣耀,将来你善终之后,当生天为洞天真人仙位。由是禹钧更积阴德,他的五个儿子相继登进士第,长子仪官居尚书,次子俨翰林学士,三子偁参知政事,四子侃官起居郎,五子僖任左补阙,八个孙子也都显贵。禹钧享年八十二岁,临命终时,自己沐浴辞别亲友,谈笑自如安详而终。

  范文正公记录其事迹,以训勉子孙效法。冯道赠禹钧诗其中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称叹他,当时号称燕山窦氏五龙。史官评论云:窦氏门族,为官的兴盛可谓累积阴德的善报,也是家教有方的绩效千秋传为美谈。

  先德云:凡夫认命,智者造命。试观禹钧,由于梦见先祖指点,就能感悟,从此终身乐善济人,广修阴德,居心行事,如此仁厚,终能召感五福,降临家门。足见但能改变心行,命运自然随着转变。

 

仁心仁闻

 

  宋王曾。赴试礼部时。闻母女二人哭甚哀。因询其邻。因少官逋钱四万。以一女鬻于商人。今将远离故耳。曾谓其母曰。汝女可卖与我。仕宦往来。时得一见。遂以原价与之。令还商。约三日迎女。逾期不至。访之所馆。则曾行矣。是年礼部廷试皆第一。仕至宰相。封沂国公。 
  王曾宋朝益都(今山东省昌乐县)人,字孝先,为人正直,心地仁慈,为宋代名臣。
  宋真宗咸平年间,参加省城乡试,名列第一。其后又以乡贡(会试中式的贡士),前往京都参加礼部廷试,途中住宿一家旅馆,听见附近人家有母女二人,哭声非常悲切,王曾探问邻居,得知因为欠官债四万,家中贫困,一时无法偿还,由于官方追逼很急,迫不得已,只有将女儿卖给商人,母女就要远别,从此永远不得相见了,因此哀伤痛哭,王曾听了,怜悯母女处境凄凉,对其母说:你的女儿可以卖给我,我在官宦中往来,你们母女也可有相见的机会。于是拿出银钱来,退还商人,并清还所欠的官债,约定三天之后前来迎娶。过了三天,其母不见王曾前来,心中感到奇怪,便到旅馆去访问,旅馆主人对她说:王曾已经离开了,留下一封书信,托我转交给你。不料信里并不提到钱的事,只是叫她选择好人家婚配。这才知道原来王曾是一位仁人君子,有心相助,母女感激万分。

  王曾到达京都,应试礼部及殿试应对,都名列第一,先后连登三元,亲友临门道贺,有人对王曾说:恭喜士子,状元及第,今后一生吃穿享用不尽了。王曾以严正的态度回答说:我王曾生平,志不在温饱,难道做官,就是为了讲求个人的温饱享受吗????? ”不久,王曾入直史馆,又转任翰林学士,其后又升任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正直立朝,一丝不苟,政事功业,高超特立。

  到了仁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封沂国公,去世后赐谥号文正。

  王曾以恻隐仁心,见人急难,施以救济,虽然毫无望报之心,而天报却不爽。

  古今世人,读书做官,有两种不同的品格:一种志在温饱,追求高官厚禄,为的是享受荣华富贵,居官为政,处处为肥饱个己私利打算,因此往往临财苟得,终为贪官为污吏而遗臭万年。一种志在贡献一己所能,服务国家人群,诸如王曾,立朝当政,处处为利国福民着想,无暇讲求个己温饱,终成正直不阿之名臣,德望勋业,卓然于世,千秋传为美谈。

 

精诚感格

 

  朱寿昌。知岳州。善治水盗。旁郡取以为法。旋知阆。治狱如神。父巽。守京兆。母刘氏。巽妾也。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剌血书佛经。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返矣。遂得之于同州。刘年七十余矣。迎以归。事闻。诏还就官。王安石。苏轼等。争为诗美之。数年母卒。既葬。有白乌集墓上。累官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孝义传)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省)人,字康叔。任岳州知官时,善于治理水盗,邻近州郡也学用其法。又历任阆州知官,治理讼狱,办案如神,政绩卓著。
  其父朱巽,官任京兆太守,其母刘氏,是朱巽小妾,出身微*,刚怀孕寿昌时,就被休离,出嫁于民间,寿昌出生三岁后,才回到父家,从此母子分离,经过五十年,全无音讯,寿昌思念母亲,从未间断。到了其父去世后,哀慕之情,更加殷切。

  当寿昌任各州知官时,常委托吏役,探听其母消息,又常写信委托同僚,代为访问其母刘氏下落,可是毫无消息。于是用佛家忏法,在背、顶上燃香,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及水忏,日夜受持诵念,誓愿早日找到慈母。

  宋神宗熙宁初年,有一天叹息道:我年已五十,尚未找到生母,身为人子,如何做人?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尚且未能尽到,如何谈到忠﹂呢?我宁可舍弃官职,一心寻找母亲……于是辞去官职,并向家人辞别说:我此去,如果不得见到母亲,我也不回来了。于是跋山涉水,历经寒热,不辞辛苦,一村挨过一村,沿途探问,后来到了同州,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忽然会遇了离别五十年的慈亲,母子抱头大哭,感动路人。于是迎接老母回归孝养,由此以孝传闻天下。朝廷以其孝行可嘉,又起用他为司农少卿。当时苏轼及朝中士大夫等,都为他作诗歌咏称赞他孝行卓绝。

  数年后其母去世,寿昌哀伤哭泣,过于常情,安葬后,有白鸟集在墓上,时人以为孝思所感。

  寿昌累官中散大夫,享年七十岁去世。

  母子离别五十年,毫无音讯,当时又无户籍可以查讯,天下之大,何处寻觅?而寿昌竟能为母燃香,刺血书写经忏,精诚所感,终得会遇,其至诚孝德,真是可歌可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由朱寿昌事迹,可以体悟我辈生死凡夫,修净土法门,忆佛念佛,果能如同孝子思念慈母这样志切精诚,何患现前当来不能面见慈尊呢?

 

吉人天相

 

  刘安世。从学于司马光。光教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除谏官。正色立朝。面折廷争。人目之为殿上虎。章惇怨安世。必欲置诸死地。徙梅州。惇令使者胁安世自裁。使者不忍而止。惇又令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谈笑自若。判官未至梅三十里。呕血而死。遂免。(刘安世传。并纪事本末) 
  刘安世宋朝魏(今山西省)人,字器之。早年追随司马光求学,司马光教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立身处世,要做到字,当从不妄语开始做起。安世受教,勤学不倦,后来中举进士,累升为谏议大夫,本着严正的态度,立于朝廷,遇事敢言,评论政事,刚正忠直,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往往当面折服,一时深受朝廷上下恭敬畏惧,称他为殿上虎
  曾经屡次上疏论奏章惇品性不端,不能任用,那时章惇得宠,势力很大,大家都替他担心。不久章惇掌握了大权,怨恨安世,为报旧怨,必定要置安世于死地,安世就被放逐到远处边地。当时宋朝贬官流放的地方,以两奥一带,最为荒凉危险,人们常说: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雷、廉、化说着就怕。而这八个州县,安世经过七州,虽逢盛暑炎炎,泛海冒险,但是监视安世的人,一刻也不放松,人们都以为安世必死无疑,然而他却逃过了这些灾祸危险,安然无恙。

  朝中的章惇得知,忧闷不乐,又命使者逼迫安世自杀,但是使者不忍下手。有个买官的土豪揣知章惇要杀安世,便来自荐,章惇就提拔他为转运判官,命他杀安世,这判官快马驰向贬所,梅州太守,得知消息,派人来告知安世要设法防备,安世却谈笑自如,不忧不惧。判官行了二十里,留宿在驿站中,计划次日去杀安世,随从左右的人,畏惧势力,不敢如何。谁知半夜忽闻钟响声,这个买官的人,突然好像被物击中一样,大叫一声,吐血而死。安世安然免除了这场灾难。

  章惇见事又败,报复心切,又捏造事实,诬告重罪,要陷安世于死。奏疏未发而章惇所作罪迹,已被发觉,皇上想到以前安世谏正之言,立刻诏回朝廷任职,后来升为平章国事。到了八十岁高龄未曾一日生病,以福寿而善终。

  试观刘安世正直忠良,一生人敬天佑,虽遭小人陷害,都得化险为夷,消灾解厄,而以福禄康宁寿考,终其一生。

  至于恶人,用尽*心诡计,陷害忠良,不但空劳心机而且罪孽日深,结果人怨天怒,只有自促其死而已。

 

修道有得

 

  赵抃。累官太子少保。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知越州。吴越大饥。抃尽救荒之术。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知虔州。岭外任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家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道里费。知青州时。京东旱蝗。及青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年七十八薨。晚学道有得。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谥清献。(赵抃传) 
  赵抃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字阅道,宋仁宗时中举进士,累次升迁至殿中侍御史,清廉刚正,立于朝廷,检举不法官吏,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声誉远播,令人敬畏。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其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辞官修道。去世后赐谥号清献。
  抃为人忠诚正直,白天所做事,夜晚必定衣冠整齐,焚香对天禀告,凡是不可禀告的,便不敢做。出任成都知县官时,常以一琴一鹤随从身边,办理政事,简易不繁,政绩显著,民心归向。

  当越州太守时,正值吴越地区大饥荒,民生困苦,抃想尽办法救济饥荒。下令修筑城垣,发给工资,使人民自食其力,得以养家活口。

  任虔州知县官时,见当时在领外的兵士官吏去世,大多无法运回家乡,抃便制造船只百艘,转告各州郡说:士族官吏家,如有不能回乡的,我设法帮助他。于是相继前来请求的,都给他船只,并送他路费。

  当赵抃赴任青州知县官时,正值旱蝗侵扰边境,突然遇到一阵大风,蝗虫往后退飞,全部落水而死。

  抃四十多岁以后,就屏去声色,居家蔬食,研究佛理参究心宗,与慧来禅师交游。当抃在青州时,有一次在静坐中,听到一声雷震,恍然悟道。

  抃辞官后,一心向道,受持清净斋戒,不再与家人接近,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一位守戒净人,服侍在旁,净人每天清晨,一闻鸡啼,便起身整理佛堂,焚香击磬,抃便起身拜佛,诵经,直到辰时。虽在严寒冬天,也每天礼佛百拜,未曾间断。学佛深入有得,曾经写信劝富郑公说:公在世间,富贵已达极点,道德也很隆盛,可是尚未留意的是,如来一大事(生死大事)因缘而已,但愿公能善自珍重,勤勉向道……郑公感悟,便到净慈寺,归投子颙大师,极力参叩,颇有省悟。

  赵抃到了七十八岁时,自知世寿已尽,一一辞别亲友,其子问他后事如何办理,抃大声呵斥。遗留一封信给慧来禅师说:如果不是平日蒙受大师谆谆警惕训诲的话,到此临终时刻,必不能得力了。……”命将终时,言辞不乱,端正趺坐,安详去世。

  试观赵抃,一生攸好道德,居心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对越上天。又能参究心宗,礼佛诵经,数十年,精进不懈,自己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临终舍报,安详自在,真是不虚此生了。

 

考终之报

 

  陆九渊。知荆门军。严保伍之法。盗贼屏。每旱。祷即雨。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一日谓僚属。某将告终。会祷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卒。尝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传。并纪事本末) 
  陆九渊宋朝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东)人,字子静,为南宋大儒。乾道年间进士,曾任国子正教,后来奉诏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是还乡居住在贵溪的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宋光宗即位时,九渊任荆门军知官,严格实行保伍之法,境内盗贼因而远避而去。每当久不下雨,九渊便设坛亲自祷告祈雨,随即下雨。以德教化百姓,经过一年,政绩便相当可观,民心向善,风俗因而改善,德望更加显著。

  九渊常与当时名儒朱熹,在鹅湖聚会,互相谈论所学,彼此宗旨见解,各不相同,朱熹注重道问学,九渊注重尊重德性。又常为明辨无极而太极,与朱熹书信往来,辩论不止,所以宋朝理学,有朱陆两家不同学派。

  九渊常在鹅湖讲学,曾对学徒演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详加析释,发挥义理,畅达透彻,听众甚至感动得泪下,朱熹也佩服,叹为名论,足以医治当时学士,长久隐藏在内心的病根。曾经告诉学者说:求学如果真正体悟『道』,那么六经都是我的注解了。

  晚年,有一天,对同僚属官说:我将要和各位告别了。当时正在为地方祷告求雪,第二天果然下雪。于是九渊沐浴更衣,衣冠整齐,俨然端坐,经过两天,安详去逝。

  学儒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综观象山,以德化民,政绩卓著,祈雨得雨,祷雪下雪,讲学感动学徒泪下,乃至六经皆成注脚﹂临终自知时至,安详善终。可想其心,若非与道相应,何克如此?可知象山一生事迹,为学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

  宅心仁厚
  彭思永。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钏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钏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始就举。持数钏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坠其一于袖间。众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坠于地。众服其量。后举进士。累官户部侍郎。(彭思永传) 
  彭思永宋朝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西)人,字季长,为人正直忠厚,为宋朝名臣。
  当思永年幼时,有一天早晨,要去上学,在门外捡到一只金钏,他就默默地坐在那里,等候失主来认领,不一会,那丢掉金钏的人,果然回来寻找,经过审察确定是这个人遗失的,思永便将金钏还给那人,那人非常感激,取出钱来要答谢思永,思永笑着说:如果我要钱的话,我就把金钏藏起来了,何必等待你回来寻找呢?于是这件事便传遍了乡里,大家都称赞他的诚实。

  后来思永参加科举应考,初次出门远行,身上带了几只手镯做路费,以备随时急用之需,同来应考的考生,到思永这里,取出思永所带的手镯来玩赏,有一考生趁人家不留意时,偷偷地拿了其中一只藏入自己的衣袖里,有人发觉,当面说出,大家都要替思永搜查索回,思永看到这种场面,若无其事说:我的手镯全数只有这几个而已,并没有遗失啊!难堪的场面才平息下来。等到大家要离开时,彼此互相举手作揖,不料一只手镯,从那人的袖里掉落下来,大家看到这种情景,都叹服思永宽厚的雅量。

  宋仁宗天圣年间,思永中举进士,官任侍御史,在朝正直敢言,累官至户部侍郎,成为宋朝名臣。

  试观彭思永,拾金不昧,幼小年纪就具有廉洁不贪的美德。又因不忍他人在大众面前羞愧难堪,而宁愿损失自己,原谅别人,进而为对方设想,其宽仁大度,实在希有难得,值得法。

 

以德教化

 

  王昭素。笃学不仕。有至行。为乡里所称。以国子博士致仕。年八十九卒。每市物。随所言而还直。未尝论高下。县人相告。王先生市物。无得高取其价。治所居室。有椽木积门中。夜有盗。抉门将入。昭素觉之。掷椽于外。盗而去。由是里中无盗。(儒林传) 
  王昭素宋朝酸枣(河南省延津县北)人,为人好学,博通九经,学问渊博,同时研究庄老学说,尤其对诗经、易经特别专精深入。居家不做官,有高超卓绝行谊,深受乡里人士称赞和尊敬,常聚集四方学子,亲自教授,自给一切生活所需,而不仰赖他人。
  昭素每次购买物品,都随卖主所说价格如数付钱,从未与人讲价还价,也不论说价格高下,全县人民都互相告诉说:王先生购买东西,从不还价,我们不要向他取得高价????

  王昭素整理所居住宅,用有香气可供玩赏的橼木堆积在门中。有一天夜晚,有一盗贼挑门将要进入,昭素发觉,并不作声,且将橼木丢到门外,盗贼见此情景,感到惭愧而离去,从此乡里不再出现盗贼。

  每当乡人彼此之间,有争端发生,不肯相让时,他们不到官府去打官司,都到王昭素家,请求评理裁决,经王昭素谆谆开导,双方都口服心服,彼此和平化解。

  宋太祖时任用昭素为国子博士,后来告老归乡,安享高寿八十九岁去世。

  综观王昭素虽然居家不为官,而能以道德教化陶冶人民,而且本身与物无竞,崇高德行之感化力量,使境内人民自我尊严觉醒,不用刑名法律,自然知耻而守法,民情风俗因而趋于敦厚。孔子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者是也。

 

善愿成就

 

  蔡襄。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召为翰林学士。卒谥忠惠。(蔡襄传) 
  蔡襄宋朝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县西)人,字君谟,为人忠实耿直,擅长诗文、书法,通明史事,有办政才干。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又曾历任开封府、福州、泉州、杭州知官。
  当时洛阳江*近海边,设有船只往来渡江,但常遇风浪,旅客惨遭翻船溺死者,不计其数。宋真宗大中年间,有一船只,也遇到风浪,当船将要翻覆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说:不要伤害蔡学士!不要伤害蔡学士!风浪竟然顿时平息,事后询问船中旅客,只有一位蔡姓太太,正怀有身孕,大家认为这胎儿一定是个贵子,妇人便对天发誓说:如果我腹中儿子,将来能当学士,必定造一座长桥,帮助便利往来行人,以免后人受此惊险恐怖。????

  后来妇人所生儿子就是蔡襄,仁宗天圣年间,果然高中状元,当他任泉州知官时,其母催促他建造洛阳长桥,以偿誓愿。距离泉州二十里地处万安渡,行人往来非常惊险,蔡襄想到水深不可测度,海水浪潮又时常涌来,怎能兴动工程,于是写一封书信,投入海中呈给海神,由于至诚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著「醋字,析字成廿一日酉时,蔡襄恍然悟到说:莫非海神命我廿一日酉时兴工?于是一切准备妥善,时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泥沙拥积一丈多高,连续八天,海潮不来,蔡襄督导兴工,立起石梁,种下粗磨石在柱下,增加梁柱安稳坚固,于是长三百六十丈的长桥,果然顺利完成,这座桥因而名叫万安桥,又名洛阳桥,迄今仍然存在,便利行人。蔡襄又种植松树七百里,广为庇荫道路行人,州民莫不感恩颂德,于是建立石碑,留传后世,永远纪念蔡襄的大恩大德。

  后来朝廷召蔡襄为翰林学士,去世后赐谥号忠惠。

  试观蔡母,自己遭到惊险危难,便能推想到他人,因而发大善愿,建筑长桥,造福世人。此事若非有福德之人,何能如此?有福德之母,必有福德之子,蔡襄禀承慈母之誓愿,一心要建造一座万民受益之长桥,工程虽然艰钜,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格吉神帮助,善愿果然成就。

 

无疾而终

 

  文同。操韵高洁。善诗文书画。知湖州一年。寻至陈州宛邱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尝同为馆职。见同京南。将别。曰。明日复来乎。公度明日往。同左右顾。恐有听者。乃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其舌。三叠之。如饼状。引至眉间。公度大惊。及京中传同死。乃悟所见非生者。(文苑传) 
  文同,宋朝梓潼(今四川省三台县)人,字与可,品德高洁,志节清高。专长作文作诗,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又擅长竹和山水类绘画。宋仁宗皇祐年间进士,累次升迁,官任太常博士,曾经出任湖州太守,因此又称文湖州。
  文同在湖州居官一年,便离开前往陈州,到了宛邱驿站时,忽然停留下来,不再前行,自己沐浴更衣,衣冠整整齐齐,端正静坐,无病安然去世。

  当时有位朝臣崔公度,曾经与文同在翰林馆任职。有一天,崔公度忽然在京南偶然遇见文同,两人谈了话,将要分开时,文同问崔公度说:明天再来此地吗?第二天崔公度又去会晤文同,文同看看左右四周,好像惟恐别人听见一样小声地说:我听说不说妄语的人,舌头可以超过鼻端。说罢便伸出舌头让崔公度看看,他的舌形状像饼,引伸竟然到达两眉之间,公度看了,非常惊奇。

  不久崔公度来到京中,才听到传说文同已经去世了,这才感悟,原来那天所见的文同,是已经去世而有意现身来告知崔公度的。

  人生最大之福报是考终命,无疾而终,这种福报必由修德而来,经上云三世不打妄语,口业清净之人,舌可以长过鼻尖。有诸外,必有诸内,诚于中,必形于外,一个人能修口业四德,其人贪嗔痴等烦恼惑业,必然比常人轻微,意业也必然比常人清净。观文同无疾而终,死后现身舌过眉际,可想而知其修持之功夫矣。

 

天乐来迎

 

  耶律制心。迁南院大王。或劝奉佛。曰。吾虽不知佛法。惟心无私则近之。一日沐浴更衣而卧。家人闻丝竹之声。怪而入视。则已逝矣。追封陈王。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耶律制心传) 
  耶律制心,宋朝时代辽人,辽圣宗开泰年间,官任上京留守,又受封为漆水郡王,其后升迁为南院大王。为人仁厚,居官勤政爱民,深得人民敬爱尊崇,当时有人劝他信奉佛法,耶律制心回答说:我虽然不知佛法,但是我心无私,这就与佛法相近了。
  后来有一天,耶律制心自己沐浴更衣,穿着整齐,进入自己房间,就在这个时候,家人忽然听到多种乐器一齐鸣奏的声音传来,这种声音,非常微妙优雅好听,从来未曾听过,家人感到非常奇异,便进入屋内看个究竟,发觉耶律制心安详地卧在床上,在清脆和雅的音乐声中去世了。

  辽主追封他为陈王,人民听到他去世了,都如同父母去世一样,万分哀痛。

  观耶律制心所云无私,就是无人无我,既无人我,就不起贪、嗔、痴、慢、怨恨、嫉妒等烦恼恶业,来缠结其心,心胸自然坦荡自如,便与佛法相应,由此可见他有密行功夫,故其临终自知时至,天乐鸣空来迎,无疾而终,何等洒脱自在啊!

 

仁言利博

 

  王处讷。精星历占候之学。与周祖厚善。周祖入汴。问以刘氏祚短事。对曰。汉氏据中原。承正统。以历数推之。其祚犹永。第以高祖得位之后。多报仇杀人。夷人之族。结怨天下。所以运祚不长。周祖适发兵围苏逢吉。刘铢等家。将行孥戮。遽命止之。逢吉已自杀。止诛刘铢。余悉全活。讷至司天监。(方伎传)
  王处讷,五代后周洛阳(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历数、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学问。

  王处讷与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当周祖进入汴京时,问及五代后汉刘氏国祚短促的原由。王处讷回答说:汉氏依据中原地区,承受正统即位,以历数来推算,国祚本来还可长久,但因汉氏高祖刘知远即位以后,多行报复,杀害仇人,灭人家族,结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国运,不得维持长久……周祖听了这一席话,深深感悟。本来准备发兵围攻苏逢吉,以及刘铢等家族,进行杀戮两家的妻妾子女,这时立刻下令阻止攻杀。当时苏逢吉,已经自己自杀,周祖只有诛戮刘铢一人而已,其余家族全部宽恕释放全活,因而减少了一场杀业。

  后来到了宋朝时,王处讷呈上新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监官职。可见有仁心者当得厚报。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得天下,是由于有仁德,到后来失掉了天下,是由于没有仁德。王处讷分析评论一个人君,有无仁德,可以决定其国国运长远或短促,这种见地,真不愧是一位精通星相历数天命的高人。一句善言好话,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念作为,减少造业,使人得到许多益处,那他的话,就不可以看作一般星相家的话一样,而忽略其价值了。

 

物犹如此

  李复亨。为南和令。盗割民牛耳。复亨尽召里中人至牛家。牵牛过之。至一人前。牛忽惊跃。诘之。乃引伏。(李复亨传) 
  李复亨宋代金朝人,曾任南和地方县令,当时在他管辖的境内,有一次,有一老百姓,家中所饲养的牛,被盗贼割去了两个耳朵,牛的头部,血流淋淋,痛苦鸣叫,当牛主发觉时,那盗贼已经不知去向了,牛主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痛心难过,于是告到官府去,请求县官察出贼犯,加以处罚。
  这件诉讼案件,无人证,又无头绪,要从何处侦察呢?李复亨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命令召集全乡里的人,都到牛家,然后叫牛主牵出牛,从乡里人面前,一一走过,看看这头牛的反应,是否认得伤害它的凶犯,当牛走到其中一个人面前时,忽然惊恐愤怒地猛烈跳跃起来,好像要刺击那人一样,于是县官李复亨对他加以审问,那个人果然供认牛耳是他所割的。案情因而侦破。
  ※观此事迹,可知一切动物与人类无异,有灵性,也有痛苦。如果无缘无故加以伤害,它也会有一股怨恨之气,存在心中,有如火焰般的凶猛,无从隐藏掩饰,虽然历经长久,也不会磨灭。经上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旦因缘相遇时,就如同火药触到火源,随时就会爆发,相互怨怨相报,真可怖畏。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何忍虐待动物,而与物类结下怨结呢?

诬陷恶报

 

  徐休复。知广州。与转运使王延范不协。乃奏延范私养术士。厚待过客。与故人书。作隐语。觊觎反状已具。抵于法。未几。疡生于脑。既而疾甚。时见王延范。但号呼称死罪。数日卒。(徐休复传) 
  徐休复宋朝人,官任广州知县,与当时转运使王延范,不能协和,彼此因而有了嫌隙。
  徐休复便列举王延范罪状上奏说:王延范私养江湖术士,对待旅客过分宽厚,又常与老朋友通信,信中多假借其他言词,隐藏离叛的心志,心存非分之想,谋反罪状已充分具足云云。皇帝便下令诛杀王延范。

  王延范死后不久,徐休复脑部忽然生出痈疽毒疮,没多久,病状越加恶化,在病痛折磨中,时常看见王延范冤魂出现在他面前,向他索命,口中时时称说:死罪!死罪!恐怖惊悸,折腾多日而死。

  众生不明佛法,不畏因果,对待自己所怨憎的人,往往肆行毁谤、攻讦、排挤,甚至昧却良心,伪造事实,陷人致死,为了发泄心头之恨,无所不用其极,以为除掉了怨怼,就从此太平,永远无忧无虑了。怎知因果不爽,所结冤业,曾几何时,就招来惨报。真是可悲可悯!

 

其来有自

  理宗即位。议择中宫。杨太后以谢深甫有援己功。命选谢氏女。谢氏独后在室。生而黧黑。翳一目。兄弟欲纳入宫。诸父榉伯不可。曰。奉诏纳女。当厚奉资装。异时不过一老宫婢。会元夕。县有鹊来巢灯山。众以为后妃之象。遂送妃就道。旋病疹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去翳。遂与贾涉女同入宫。贾有殊色。帝欲立之。太后曰。谢氏端重有福。宜正中宫。贾妃专宠后宫。后处之裕如。不以介怀。太后益贤之。帝礼遇日加。(纪事本末) 
  当宋朝理宗即帝位后,朝中商议选择皇后,这时已选入数人,其中一位是前宰相谢深甫的侄孙女,一位是前制使官贾涉的女儿,贾氏女长得容貌姣好,而且一颦一笑,妩媚动人,深得理宗所中意,便想册立贾氏为皇后。杨太后因闻谢氏女有一段殊胜征兆,并因前相谢深甫,过去对自己帮助有功,因而决意命理宗选谢氏女为后,于是对理宗说:“谢女长相端正有福,应该立为正位中宫。”理宗不好违背,于是册立谢女为后,另封贾女为贵妃。
  原来谢后生来脸色又黄又黑,而且有一眼生翳膜看不见,其父早年去世,家产衰落,谢后曾经亲自汲水煮饭,勤劳刻苦。到了朝廷下诏选后时,兄弟们因其叔祖父谢深甫曾在朝为相,因此商议要送谢后入宫,可是叔父榉伯说:“看她这副面目,只可做个灶下婢女,即使有势可以帮助,得入宫中,将来也不过是做个老宫人而已,况且奉诏纳女入宫,也当厚给装资,一时也无从筹措呢?”这件事因而作罢。
  后来正当元旦夜晚,天台县中陈设灯山,有喜鹊来灯山做巢,大家都认为这是当地有后妃的吉祥预兆,县中有名有势的大户家族,以谢氏位居第一,于是亲族共相准备行装,送谢后上道入宫。谢后在道途中,身上忽然长出一种疹子,没多时,疹皮脱落痊愈,皮肤竟然转变为滑细柔软,莹白如玉,又遇到良医,为她医治眼睛,除去翳膜,竟成美好女子,由此因缘,终于被册立为正位中宫。
  谢后个性谦恭和善,心胸宽厚,虽然贾妃专宠后宫,但是谢后善待贾妃,毫无妒意,太后益加赏识其贤德,理宗也由此感动,以优厚之礼相敬相待。
  ※世间富贵中人,皆由宿世修福德而来。试观谢后谦和宽厚之德量,则其宿世习气及其修因如何,可想而知。如是因如是果,因缘成熟,时运到来,终于转缺陷而成美满。由此足征,人生穷达,皆有因缘,岂是巧取强求所能得哉!

其来有自

  理宗即位。议择中宫。杨太后以谢深甫有援己功。命选谢氏女。谢氏独后在室。生而黧黑。翳一目。兄弟欲纳入宫。诸父榉伯不可。曰。奉诏纳女。当厚奉资装。异时不过一老宫婢。会元夕。县有鹊来巢灯山。众以为后妃之象。遂送妃就道。旋病疹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去翳。遂与贾涉女同入宫。贾有殊色。帝欲立之。太后曰。谢氏端重有福。宜正中宫。贾妃专宠后宫。后处之裕如。不以介怀。太后益贤之。帝礼遇日加。(纪事本末) 
  当宋朝理宗即帝位后,朝中商议选择皇后,这时已选入数人,其中一位是前宰相谢深甫的侄孙女,一位是前制使官贾涉的女儿,贾氏女长得容貌姣好,而且一颦一笑,妩媚动人,深得理宗所中意,便想册立贾氏为皇后。杨太后因闻谢氏女有一段殊胜征兆,并因前相谢深甫,过去对自己帮助有功,因而决意命理宗选谢氏女为后,于是对理宗说:“谢女长相端正有福,应该立为正位中宫。”理宗不好违背,于是册立谢女为后,另封贾女为贵妃。
  原来谢后生来脸色又黄又黑,而且有一眼生翳膜看不见,其父早年去世,家产衰落,谢后曾经亲自汲水煮饭,勤劳刻苦。到了朝廷下诏选后时,兄弟们因其叔祖父谢深甫曾在朝为相,因此商议要送谢后入宫,可是叔父榉伯说:“看她这副面目,只可做个灶下婢女,即使有势可以帮助,得入宫中,将来也不过是做个老宫人而已,况且奉诏纳女入宫,也当厚给装资,一时也无从筹措呢?”这件事因而作罢。
  后来正当元旦夜晚,天台县中陈设灯山,有喜鹊来灯山做巢,大家都认为这是当地有后妃的吉祥预兆,县中有名有势的大户家族,以谢氏位居第一,于是亲族共相准备行装,送谢后上道入宫。谢后在道途中,身上忽然长出一种疹子,没多时,疹皮脱落痊愈,皮肤竟然转变为滑细柔软,莹白如玉,又遇到良医,为她医治眼睛,除去翳膜,竟成美好女子,由此因缘,终于被册立为正位中宫。
  谢后个性谦恭和善,心胸宽厚,虽然贾妃专宠后宫,但是谢后善待贾妃,毫无妒意,太后益加赏识其贤德,理宗也由此感动,以优厚之礼相敬相待。
  ※世间富贵中人,皆由宿世修福德而来。试观谢后谦和宽厚之德量,则其宿世习气及其修因如何,可想而知。如是因如是果,因缘成熟,时运到来,终于转缺陷而成美满。由此足征,人生穷达,皆有因缘,岂是巧取强求所能得哉!

Copyright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