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02
2007年04月11日09:09文章来源:uedbet官网西甲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510 字体: 繁體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02

了凡弘法学会译整

【解释】

凡是人犯了罪过,都难逃神明的鉴察;罪过大的,就被夺除寿命十二年,过失小的,就被减去寿命一百天,这是决定不会错的。

【分析】

这一句是总结上文的意思。说明了凡是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处处都有神明在鉴察著,目的就是教人要慎独。凡是人投胎受生之后,寿命的长短,增加或减少,在天上都有记录。太上命令诸位神明:‘你们考察人间的善恶,要三日一言,十日一奏,百日一结;若是修善立功,这个人便可以延长寿命,万一造了罪过,立刻就将他的寿命减算,或是夺纪。’所以罪过有大有小,而夺纪夺算,也就有了悬殊的差别了啊!

故事一:

明朝天台王璧如大师,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考取了万历丙午年的乡荐,被吏部派任为新淦县的县令。他从小就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的四条戒;后来因为他做了官而废除了持戒。戊午年,他进京城去觐见皇上,途中他乘的船,停泊在芜湖的时候;他的魂魄就被鬼卒引到了阴间。见到一位冥王坐在大殿上,旁边则有两位判官坐在冥王的左右两侧。冥王叫他的名字,并且斥责他说道:‘王璧如,你的寿命应该只能活到丙辰年的八月,所以还能够延到今天,都是因为你斋戒功德的力量所致。你为何要放弃斋戒呢?’冥王说完了,就命令手下拿簿册过来给王璧如看。王璧如看见他的名字下面的年月时间都有记录,但是到了丙辰年的八月就空白了。他看完之后,就向冥王叩头说:‘我在官场上,持斋戒有些不太方便,所以也就放弃了斋戒,这实在也是不得已的啊!’冥王说:‘你说的固然有些道理,奈何你的阳寿已经尽了啊!’说完了,就下令驱他入地狱,这时候就有许多面目狰狞的恶鬼过来,露出一副要绑他捉他的样子。此时坐在冥王左侧的判官就向冥王请示说:‘不妨取王璧如破戒以后的事来查考一下。’没多久,狱卒就抬来了两大箱的档案,都是王璧如担任新凎县县令任内的案卷。凡是他写过的一封信、一纸公文、和平日随手写下的小纸条统统都在;而且都有气腾上来,有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都不一样。冥王就命令狱卒把它们分类,相同的捡在一处;先检黑色和青色的放在一起,其次再检白色的聚在一处,再检赤色的聚在一起。这时候聚成青色的就隐没不见了,黑色的则缩小成筷子一样,而赤色的那些则独独地赫然显明;王璧如在旁边看见赤色明显的那堆资料,原来是他所刻的金刚经、好生篇,都在那里。狱卒检聚完毕,冥王的声音口气就稍微的缓和下来,并向左边的判官说道:‘嗯!他还知道积德,还有活的理由;那么就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驱,让他活命吧!’说罢就命令狱卒挖掉他的双眼,放置在大殿的柱子上,目光还是炯炯的照耀四方。此时王璧如想到:‘我的眼睛已经被挖掉了,怎样还能够再看东西呢?’就在这转念之间,忽然就昏暗了,宫殿判官狱卒,也全都不见了。后来觉得有人拍著他的背说:‘王璧如快走啊!快走啊!’没一会儿,他就摔了一跤惊醒了;第二天,双眼就瞎了,于是他就弃家修道去了。后来修行开悟,双眼因而复明;于是王璧如就遍游云栖博山之门,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又再活了十二年。

【再析】

看了王璧如的经历,要知道人除了是圣贤之外,每天没有不犯过失的;而能够挽回造化,所依*的就是在能改过啊!否则前因既然已是太差,后来造的恶业又不断的增加;纵然是多福报多儿子,到了那一息不来的时候,万般都带不去啊!惟有自己所造的业跟随自己;此时只见到阎王查算的辛苦,家产可能带得去吗?儿女可能替得了你吗?大家要仔细的想想啊!

故事二:

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而又喜欢布施,但是他到了三十五岁的那年,忽然生了病,病情还突然的转危;而且自己还说出了曾经到过阴间,遇到了几位老友向他问道:‘恩公!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啊?’老友们就为他礼拜求教一位冥官,冥官说:‘符仲信这个人本来是饥寒的命,因为他的心喜好布施救济别人,所以能够白手起家;寿命本来可以活到五十九岁,但是因为他不烧香,早晨晚起床的缘故,福报寿命到今天已经削尽了。’老友们说:‘这两件事只不过是小的过失而已,怎么会如此的严重呢?’冥官说:‘不烧香,就有不恭敬天地的心;晚起床,就有多淫的念头,怎么可以说是小过失呢?’大家听了,颇为惊奇的看著符仲信说道:‘厚德像符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这两件事而削减了寿命,那么一般人又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的放纵自己呢?’没多久,符仲信就死了。

【结语】

要知道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寿命,而冥冥之中被夺除的也是寿命;所以太上才谆谆的教诲这些道理,就是要警惕世人,要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有一念的错误,这样才能够享受五福中最前面的一福长寿啊!太上对于世人实在是太慈悲了啊!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解释】

这些大的小的罪过恶业的事情,有几百种之多,凡是想求长生的人,必须先要避免这些罪过恶业啊!

【分析】

这是太上教人先从避免犯过做起,这里所讲的几百件,就是篇中所列举的,从‘非义而动’,到‘死亦及之’的所有过恶。前面说的夺寿,是教人知道有所警惕;现在又说长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勇于改过行善;虽然是小小的过失,也不敢犯,就必定会得到长生的善报了。

尤其是学道的人,都是以积善、培养自己的道德为根本的行持。在儒家来讲,称为四端百行;在佛门,则称为六度万行;在道家来说,就是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积善避恶的说法。然而想要积善改过,则莫先于体会至高的妙道;若是想要体会至高无上的妙道,则莫若明夫本心;因为心是道的本体,而道则是心的作用。人若是能够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然现前;无为之用,自然成就;不须假藉任何的功夫,就能够顿超彼岸。这若不是修到了心镜朗然,神珠廓彻的功夫,怎么能够使得诸想顿离,纤毫都不被染著;而心源自在,决定无生呢?所以明心体道的修行人,不会以身体而牵累其本性,不会因为外面的境界而乱了自己的真心,能够在随机应物的当中,自然就会存有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无上至真的妙道啊!而现在求长生的人,只是徒然依恃著藏精伏气、炼药烧丹的方法,便说是真仙可遇,他们不知这些都是外道,心外求法啊!

故事:

有位名叫杨正见的女仙人,她修持的功夫,再没多久就可以登真了。但是上帝责怪她小时候,她的父母正在准备钱缴税,杨正见看到了,就私下选了税钱中特别圆特别好的二文钱藏了起来,这就叫作隐藏官物啊!所以上帝就下令,贬谪杨正见再留在人间一年。紫虚元君与茅君,共同在清虚宫里校对勘定天下真仙得失的事情;一下子被刷下来的真仙就有四十七人之多;刷下来之后,又再次的重审,仅有两人得以通过而重新上榜啊!这是因为他们怀著淫欲的心来修持上真的事,这就不能不没有过失了啊!私藏二文钱是很小的过失,而仙人的修持,又在功过互相较量后,尚且被如此严厉的谴责,更何况是那些任意随便不知道避免犯过的人呢!

【附注】

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训中,有详细的论述改过的方法,相当的精辟;若想更进一步了解效法了凡的人,请参阅研读净空法师演述的了凡四训讲记,又名修福积德造命法,此处则从略不录。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分析】

这一节,一直到当立三百善,则是太上列举行善招福的大纲,先教人众善奉行,即可以招来福报。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样,顺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荆刺险阻,即非道。本篇中从‘不履邪径’,一直到‘与人不追悔’,都是道,也就是行善。从‘非义而动’,到‘杀龟打蛇’,都是非道,也就是作恶。而‘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这两个‘则’字,最是吃紧著力;因为是非只在当念的分辨,而进退则必须要即时的决定;在这个紧要的关键处,一定要下斩钉截铁的手段,不能够有一丝毫犹豫不决的心念啊!如果念头一转,就会再堕入了魔关;所以必须要时时的省察,事事都得要谨慎小心;例如家人不顺自己的意思,会生烦恼吗?过著安居饱暖的生活,会生淫欲心吗?家中的收入不多,会想法子去赚钱吗?一同修行的伴侣离开了,会生昏沉退惰吗?诸如此类都是,都足以退失道心,而入于非理,所以不可以轻忽啊!

而此处所谓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道’。在我们的日用生活中,或是说话、或是沉默、或动、或静,都无处不是道啊!只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来就会十分的勇猛精进了。古德说:‘大道不离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内观经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因为道的本体,人人本来就具足了;虽然是沉溺在万种的物欲之中,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那么其中的真是真非,自然就丝毫的也瞒昧不住啊!这就是所谓的‘天理不息的本体’;如果能够扩大而使它充满,那么纵然经过了一万劫、一千生,也不会堕落了;所以人若是能够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圣,也是不难啊!这是真话!

故事一:

从前有位农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有人谈起老虎伤人的事情,大家听了都感到非常的震惊;惟独这位农夫的脸色大变,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老虎会伤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听到了老虎伤人,所以只是一惊而已。而这位农夫亲身受到了被老虎咬伤过的痛苦,所以才会脸色大变心有余悸啊!

【再析】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就是人对于逆天理、拂人心、荆棘险巇,所谓非道的事情还会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啊!若是他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就决定不会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故事二:

后汉的大儒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耕种,管宁有次锄到了一块黄金,连看都不看它一眼;而华歆却拿起黄金,把它丢到一边去。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居住;辽东的公孙度对管宁非常的礼遇;管宁没有接受,就住到山上;当时有很多人跟著管宁上山。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管宁的田;管宁就把牛牵到了荒野看牧,牛的主人知道了这件事,感到非常的惭愧,并向管宁道歉。渐渐的管宁住的地方,人愈来愈多;于是管宁就开始讲学,教化当地的人明礼义知廉耻;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就不跟他见面。管宁的教化,不久就风行了整个辽东,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宁崇高道德的影响而移风易俗。管宁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是谈有关道德方面的事,绝口不谈世间的俗事。公孙度觉得管宁十分的贤能,就一直待在辽东卅七年。后来奉到朝廷的命令,乘船过海返回京城;这时候海上的风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船夫都呼天忏罪,希望老天救命!管宁这时正襟危坐说道:‘我管宁一生当中,曾经有过一次早晨没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我一生所犯的过失,必定就只是这些了!’与管宁同行的其他船只都沉没了,只有管宁坐的船没沈;到了京师,朝廷要授给管宁大中大夫的官职,管宁没有接受;华歆则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让给管宁做,管宁却也是向华歆恳辞。

管宁活到了八十四岁才去世,他生前所坐的木榻,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已经穿了;因为管宁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

有的亲戚邻居们,因为穷困而家中缺米,管宁则必定会分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管宁遇到了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说孝的道理;遇到了为人弟子的,必定跟他说悌的道理;遇到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说忠的道理。管宁的容貌,不但恭敬,而且言语柔顺,能够因著事情而导人向善,所以能够感化无数的人啊!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解释】

凡是不正经的地方,例如赌场、*院、舞厅、鸦片烟馆等,都要视为邪径,决定是退避不去。就是在阴暗的房间,别人所看不见听不到的处所,也就是善恶才分的界限;都能够正心诚意,丝毫都不愿意欺骗人。

【分析】

这两句是从避过中抽出来最紧要的来劝诫人,也是做善人的开始。不履邪径,就是从心源上打点得堂堂正正;虽然是一丝毫的邪路,所关系的甚是微小;但是到了此处,也是断然的不走,那么大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不欺暗室,就是从心源上打扫得光光明明;虽然是在屋子里面最隐密,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也是断然的不肯茍且行事;那么明显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能够如此,然后积功累德,做种种的善事,就可以一以贯之了!

要知道福以酬德,若是稍微有些求福的心,就是邪径啊!所以应当为子孙造福,而不应当为子孙求福。而谨守家规,崇尚俭朴,训耕读书,广积阴德,这些就是为子孙造福。而扩大田宅,缔结姻缘,争什一、卖功名,这就是替子孙求福。要知道造福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恬淡,但是能够使子孙长远;而求福表面上虽然很热闹,却是使子孙的福报缩短了!

而名以宾实,也就是名实要相副。若是稍微有些市之之心,也就是沽名钓誉打知名度的心,就是邪径啊!所以应当要为此生惜名,不应当为此生市名。而勤习诗书,崇尚气节,谨慎取与,注重威仪,这就是惜名啊!兢相标榜,力邀权贵,骛矫激、习朴棱,这就是市名啊!所以惜名的人显得宁静而吉祥;而市名的人,就显得躁进而笨拙了!

故事一:

明朝有位杨煮,他是江苏吴县人,官做到了尚书;有一天晚上作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之中游览,顺手就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了之后,自己就痛责自己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在梦中梦到了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并且杨煮为了此事惩罚自己,几天都不吃饭。

故事二:

从前有位八岁的沙门叫妙颜,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的神通。有一次飞行进入王宫,王后想要抱他;妙颜就跟王后说:‘不可以抱我,王后不应该*近出家人的身体。’王后就说:‘你和我的小儿子一样小,让我抱抱你,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妙颜回答说:‘现在我们就以感情来作比喻,就像王后刚才所讲的,但是感情往往都是从微小而起,就好像星星之火能够烧掉万里宽广的原野;又譬如涓滴之水,能够贯穿泰山一般高的石头。凡是事情,都是由渐渐的开始,从小慢慢的增多,从小渐渐的变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会远离避开嫌疑的,这就是所谓的防微杜渐啊!’

故事三:

汉朝的杨震,为东莱太守,有一次路过辖内的属县,县令王密,是他所推举的人才;到了晚上,王密就带著黄金来拜访杨震,王密说道:‘黑夜之中,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王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以说是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之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后来杨震的官,升到了三公。

故事四:

何澄是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他有位孙姓的病人,病了很久都没好;曾经召请何澄到家看病,看了好几次。他的妻子就跟何澄秘密说道:‘我的丈夫病了很久,家中的财物也都快要典当光了;我愿意用身体来偿还所欠的药钱。’何澄听了之后,就严肃的对她说:‘孙夫人为何要说这种的话呢?但请你安心,不要忧虑,我一定会尽力医治孙先生的。如果我趁这个机会污辱了你,这样不但使我永远沦为了小人,夫人也因此而失去了伟大的节操;纵然我们能够避免旁人的责备,但是要知道,天谴却是难逃啊!’后来何澄有天晚上作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到了一个很大的官署,有位天神对他说:‘何澄,你行医救人有功德,而且能够在别人艰难危急中,不乱人家的妇女;上帝因此而赐你一个官职,和五万贯的钱。’何澄作了此梦,没多久,东宫太子有病,到处在求访高明的医生,结果找到了何澄;何澄仅开了一帖药,太子的病就好了。因此太子就赏赐了何澄一个官位,和五万贯的钱,居然梦中所梦到的一模一样啊!

积德累功。

【解释】

积德就要像积钱一样,渐渐的积,就渐渐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筑墙一样,渐渐的筑,就渐渐的高了。

【分析】

德若是不去积,德就不会崇高;功若是不去累,功就不会增大;如果能够像农夫盼望秋收一样的认真,能够像商人想赚大钱一样的努力;今天积了一德,明天又积了一德;今天累了一功,明天又累了一功,就是想要修成神仙,也不是件难事啊!而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条的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的时间,就可以成功;而修成地仙,要行三百条的善事,每天行一件,只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成功!只怕人不能发心去做,或是做到了一半,就中途而废啊!所以发了善愿,就要具有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进心、坚永心;不要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因为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要习惯于安逸而不能够奋发,不要被私欲所牵绊而影响了果决,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要因为善小而忽略;不要以事情忙为理由而推诿,不要为了矜惜自己的名节而不救患难;总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间断、勿卤莽、勿图报、勿务名。凡是遇到了一切的善事,都要欢喜的去做,委曲的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积德累功啊!

故事一:

紫虚元君说:‘从前有位傅先生,从小就喜欢学道,他进入到焦山的石室之中。过了三年,忽然遇到了太极真人,给他一个木头钻子,要他用这个木钻,去凿穿一个很大的石头。并且还提醒他说:“你若是用木钻凿穿了这块大石头,我就会来度你。”傅先生就不停的钻,一直钻了四十七年,大石头忽然就穿透了,而太极真人果然就来度他。’要知道积功累德,虽然不在于钻石头,而是借著它来说明:人就是怕不去做,或是做了一半就中途停止!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傅先生钻石头,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啊!

故事二:

宋朝的时候,镇江有位太守名叫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都不曾间断过;有人向他请教,葛繁就说:‘我并没什么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别人的事情而已。’因而就用手指著座椅间的踏板说道:‘如果这个踏板放的不正,就会碰伤人的脚;所以我就将它摆正;别人口渴了,我就请他喝杯水,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啊!从宰相到乞丐,也都能够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恒,行之长久,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故事三:

焦公,是东京人,因为焦家三代以来都是缺嫡子,(也就是元配所生的儿子)于是他就到各地经商,到处访求高明之人,向他们求问其中的因果。后来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僧人,这位老僧就告诉他说:‘没有儿子的原因有三种。第一是祖宗和自己都没有积功累德。第二是夫妻的年命,恐怕有犯了禁忌。第三是自己不保养精神,妻妾有血寒的毛病。’焦公就说:‘积功累德,夫妻的年命,都可以受持;但是血寒的毛病,有什么方法可以治呢?’老僧说:‘这个不难,你只要先积功累德,然后再调养身体,三年以后,到五台山来,我会传授异方给你。’焦公从此以后,就时时行方便,种种作阴功,这样的积功累德过了三年,就迳自前往五台山去拜访那位老僧。但是没有遇到老僧,却忽然见到一位行童,手里拿著一卷书,就向焦公说道:‘老和尚教我传话给你,你积功累德三年圆满之后,就回家合药,至诚恭敬服下,必定会有富贵的子孙,随著你的心念而降生在你家中。’后来焦公果然就生了焦员外。但是焦员外生的儿子就不肖,焦员外悔恨自己为何损德到如此的地步,也就迳自前往五台山;见到了行童,行童就说:‘老和尚教我传话给你,说你何必来问呢?但只要依照你父亲焦公的所行,认真的积功累德,那么家中的子孙,就是愚笨的,自然也会变为贤能;贫穷的,也会变成富有了。’焦员外说:‘贫穷的,后来变成了富有,这自然是他的命;但是愚笨,是他的天性本来如此,这是无法改变的啊!你怎么说愚笨的,能够使他变为贤能呢?’行童说:‘从前后周燕山的窦禹钧,生有五个儿子,初生的时候,都是健康不佳,而且还形体不全;后来因位窦燕山至诚的积功累德,五个孩子都变好了,而且全都考取了功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焦员外听了之后,就向行童道谢返回家去,拼命的积功累德,而且深信不疑;二十年后,儿子不但有了好几个,而且个个都是贵子啊!

【再析】

现在的人都知道窦燕山有五个儿子,都相继的富贵荣显。怎么知道他这五个孩子初生的时候,都患有重病或是残废,后来全都是*了窦燕山拼命至诚的积功累行,才能够使五个孩子病愈,健康而荣耀显贵啊!由此看来,天人感通是如此的容易;愿天下有心人,务必要坚定自己积功累德的信心,千万别懈怠啊!

【附记】

明朝袁了凡所做的家庭四训,其中的积善篇,对于积功累德,有详细的说明和举例,想进一步了解学习的人,请参考净空法师所演述的了凡四训讲记,又名修福积德造命法,本会并制作有国台语版广播剧供参考。

慈心于物。

【解释】

凡是积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亲亲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万物啊!

【分析】

慈就是仁心,为万善的根本。慈有两种的意义,一是救济贫穷,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杀生,并且还要放生;这是积德累功的本,也是做善人的根!

大藏经说:‘人若是不杀生,爱护动物的生命,以及放生布施食物,就会得到长寿的果报。’现在一般人家的小孩子玩游戏,经常会伤害到像蜻蜓、麻雀、小鸟等类的小动物,这是家长们应该要痛切禁止,不要让小孩伤害小动物,这样不只是会伤害到那些小动物的生命,损害孩子的福报,而且助长了孩子的杀机;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做人就不懂得仁慈宽恕了啊!至于家中的仆人,常会将热水浇泼在地上,或是烧材扫地的时候,多会伤害到蛀蚁之类的小虫,这也是应该要戒除的啊!凡是见到了一切的众生,投身到死地,例如飞蛾扑向灯火,虫子堕在网子里,麻雀小鸟被打伤,蚂蚁被踏到,鱼虾被网住等等,都应该要方便的去救护,保全它们的性命,这些都是福报大寿命长的人所行的善事啊!

普贤行愿品说:‘若是能够使得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都会欢喜啊!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根本的缘故。因为众生的缘故,而生起了大悲;因为大悲的缘故,而生起了菩提心,因为有了菩提心的缘故,才能够成就正觉。对于众生来讲,最爱的就是自己的身命了;对于诸佛而言,众生就是他们的最爱啊!所以能够救众生的身命,则能够成就诸佛的心愿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不是在教人救拔众生的痛苦;而邪魔外道千言万语,无非不是在教人吃众生的肉啊!所以我们知道劝人放生,则是启发了人的慈悲心;这就是永劫常乐的善因啊!而劝人杀生,则是启发了人的残忍心;而为永劫遭受怨仇罪孽的根本啊!所以同样是一句话,可以造福,也可以造祸,所以我们讲话,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故事一:

汉朝的杨宝,在他九岁的时候,见到了一只黄雀,被一只凶猛的大鸱鸮咬伤,掉落到地面上;结果这只受伤的黄雀跌落在地上,又被好多的蚂蚁围困著。杨宝就赶快的把黄雀救起来,放置在箱子里保护它;并且用黄花喂黄雀吃;等到黄雀的伤养好了以后,杨宝就把它放走了。有一天的傍晚,一位穿著黄衣服的童子来向杨宝拜谢,黄衣童子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莱的路上,经过这里的时候,遭遇到了灾难;幸而被你所救;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把这四个玉环赠送给你,它能够使你的子孙,将来做官,都能做到三公最高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品德操守,就跟这个玉环一样的洁白啊!’黄衣童子讲完了这些话,就不见了。后来杨宝生了杨震,杨震生了杨秉,杨秉生了杨赐,杨赐生了杨彪;一共是祖孙四代,全都做官做到了三公,而且品德操守都是非常的清白,当时确实是没有人能够跟他们相比啊!

故事二:

沈万三是明朝人,有一次他看见有人拿著几百只的青蛙,而且准备马上就把这些青蛙杀死;沈万三不忍心见到这些青蛙被杀,于是就用钱把这些青蛙全都买了下来,放在池塘里面,使他们能够悠游自在的生活。有一天沈万三经过池塘旁边,看见一大堆的青蛙,围著圆圈,站在一个瓦盆上面;呱呱的叫著,好像在说:‘沈万三啊沈万三,瓦盆请你带回家!’于是沈万三就将这个瓦盆带了回家,做盥洗的用具。有一次他用瓦盆洗手的时候,戴在手上的戒子,掉落到瓦盆里,直到第二天的早上,他才发觉,就去瓦盆里找戒子;这时候,沈万三突然发现整个瓦盆里面都是戒子;沈万三非常的惊奇,就用金子银子放在瓦盆里面试试看,结果整个瓦盆里都是金子银子!原来这个瓦盆就是所谓的聚宝盆啊!因此沈万三的财富,富可敌国,没人能够比得上啊!

故事三:

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俗姓王,是丹阳地方的人,最初在余姚县担任税务官;因为他经常买鱼放生,薪水用完了,不得已就挪用了公款;到了上级长官派员清查库钱时,才发现他已经挪用了数十万的库钱。依照当时的法律,王先生就被判了死刑;而王先生在临刑的时候,脸色都不改变;并且还对他的好友,也就是当时的监斩官许自新说:‘我已经放活了亿万条的生命,今天我是死而无憾啊!我现在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岂不是太快乐了吗?’说罢他就一心合掌念佛,一点也不怕死。就当刽子手挥起钢刀,砍到王先生脖子的时候,只听得铛的一声,大刀就断裂成三节!监斩官许自新就立即做了表章,将情形奏报钱镠王;这位钱镠王也是信佛慈悲的人,见到了奏章,就立刻下令赦免王先生的罪;并且还恢复他的官职。但是王先生被释放之后,就看破了世事,出家学佛;精进认真的勤修戒定慧。有一次他梦到观音菩萨用甘露水灌入他的口中,因此智慧就渐渐的开了。著有万善同归集六卷,常住在永明寺,后来被推崇为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到了七十二岁的时候,他就端坐合掌念佛而逝。后来有位僧人,每天都围绕著延寿禅师的灵骨塔礼拜,有人问他原因?这位僧人回答说:‘我是抚州地方的出家人,因为前一阵子生了一场重病,魂被鬼卒引到阴间,见到阎王殿的角落有一轴画像,我看到阎王亲自对著画像在恭敬的顶礼膜拜。我感到好奇就问旁边的判官,这幅画像上面画的是谁啊?’判官回答说:‘画的是永明延寿禅师。凡是人死了以后,都必须经过这里,唯有永明禅师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是上品上生;因此阎王对禅师特别的尊敬,所以才向禅师的画像顶礼。’由此可见,慈悲放生,念佛往生西方,连阴间的阎王爷都对他恭敬顶礼啊!

【嘉言】

明朝的莲池大师,曾经作了一篇戒杀的文章劝化世人,他说:‘每个人都爱护自己的生命,而动物也是一样的贪生怕死;所以怎么可以杀它们的身体,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呢?杀生的时候,或是用利刀剖开了它们的肚子,或是用尖刀刺穿了它们的内脏;或是剥它们的皮,或是刮它们的鳞;或是割断了它们的喉咙,或是劈开了它们的外壳;或是用滚汤活活的煎煮鳖鳝,或是用盐酒生腌了螃蟹和虾子。可怜啊!它们遭受到如此大的痛苦,却是无处可以伸冤啊!而且这种的极苦,实在是难以忍受啊!人们造下了残杀生灵这种弥天的罪业,与被他们所杀害的生灵,因此而结下了万世的血海深仇。一旦无常到来,就要立即堕入地狱,在地狱中受到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种种的苦刑啊!等到地狱的罪苦受完了之后,仍然必须要投生作畜生,来偿还以往杀生食肉的命债啊!还完了命债,再投生为人;则是多病而且早死;因此我今天在此哀告世人,普遍的劝导大家要戒杀;并且更要随著自己的能力来放生,加持念佛,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德,也必定能够随著自己的愿望往生极乐世界;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海,普度众生,功德无量啊!’

忠孝。

【解释】

为人臣子的,必须要尽忠;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

【分析】

臣尽忠,子尽孝,乃是天理的常规,也是人伦的根本。假使为人臣子的不忠,则君王对臣子还有什么期望呢?为人子女的若是不孝,则父母对子女还有什么指望呢?要知道不忠不孝,连畜生禽兽都不如,怎么可以称为人呢?

人虽然可以修成仙,但是必须要经过长久积功累德的修持;惟有至忠大孝的人,今天死了,明天就可以生到天界。一般人都知道忠孝为臣子的大节,岂知忠孝更是为超升到天界的根本原因啊!

孝子必须先要安定国家,因为国家安定了,家庭才能够安定;而家庭安定了,孝子才能够实行孝道啊!所以古人求忠臣,必定是在孝子之门求到的啊!而忠孝若是能够两全的话,方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然而也有忠孝不能够同时尽到的;所以必须要分别的讨论,这样才能使得大家知道,可以随著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尽自己的心了。

所谓忠,就是尽心而无欺的意思。凡是人类的伦理所在,例如属下服事长官,晚辈奉事长辈,或是平辈朋友间的交往处事、待人接物,都应该要尽心而无欺;而这忠的道理,则专门属于为人臣子,或部属的;因为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人人都自然知道应该要互相的敬爱;至于君臣的关系,则是道义相结合的;一般的常人,容易在这个地方上产生茍且的现象,而为人臣子之所以分心而不能够尽忠的原因,不外乎是自身和家庭、官位、权势、恩怨、名誉这五种。想到了自身的家庭和官位,多是平庸之人,那么所产生坏的影响还小些;而玩权弄势的念头,多是出自*臣,那么就会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利害了;而这些*臣,最后也是害到了自己,例如李林甫、杨国忠、秦桧等人。至于是为了恩怨名誉,虽然是世间号称君子的人,也是在所难免;这就是唐、宋以来,朋党之祸的原因啊!

【嘉言】

于铁樵先生说:‘老百姓所以能够安居乐业过著太平的日子,这全都是*国家军队和警察保护啊!试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国家军队和警察的保护,则一定是盗贼横行,烧杀抢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岂不是危在旦夕,朝不保暮吗?所以只要想到这点,那么就是贩夫走卒,也都是时时刻刻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啊!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随著自己的本分对国家尽忠,更何况是读书做官领国家薪水的人,若不认识这个忠字,就实在是太惭愧了啊!’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征,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后来文德皇后过世,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并且请魏征一同登楼,也叫魏征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征仔细的看了半天就说:‘陛下!我的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魏征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感动的流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了。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中国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了。太宗就采用魏征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都是魏征忠于朝廷的事迹。而魏征的第五代孙子,叫魏□,非常的优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马温公为宰相,勤政爱民,以身徇国,由于过度的劳累,已是有病在身;而当时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将官的恶法,仍然尚未废除,西夏国也未投降于宋朝;司马光因而感叹的说:‘这四害还没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来探病的客人,见到他的身体渐渐的消瘦,就引了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长久’的前例,提醒司马光要引以为戒啊!司马光则回答说:‘生死有命,无需挂虑。’反而更认真的处理公务;后来病得愈来愈严重,意识已经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连梦中所讲的话,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诉群臣说:‘对待君王,应该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尊敬;父亲有了过失,做儿子的,是不会写出来给大众知道来劝谏父亲的;而会在私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劝谏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要彰显出父亲的过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过失的时候,都是当著朕面劝谏的;甚至有时候还会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这样的劝谏,使朕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天下却不知道朕的过失啊!所以高允对朕实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对朕的一片忠诚,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劝谏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讽刺比喻的方法劝谏的人,所不及的啊!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劝谏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苏□,向朝廷上了奏章,谈论国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采纳,却被贬官到饶州。苏□在赴饶州的路上,经过洛阳,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并向尹焞抱怨,自己对朝廷一片忠诚,却落到如此的下场,被贬窜到饶州。尹焞听了就对他说:‘当你上书朝廷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为了国计民生打算呢?还是为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为了国家打算,那么你就应当欣然的赴饶州上任。如果你若是为了自身的进退在打算,那么这次朝廷贬降你到饶州的惩罚,还算是轻的惩罚呢!’苏□听了之后,心中感到释怀,就不敢对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张可庵说:‘读书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巩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悦之心,就不可能会做出一件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事情来了!’这是真话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将郭子仪,当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东西两个京城,功劳超过了其他的将领。代宗皇帝的时候,宦官专权势力很大,郭子仪被闲置了很久,部下也都离散了。突然这时候吐蕃造反,挥兵直接进攻京师;京城震惊,皇上急忙带著文武百官直奔陕州避难。大将如李光弼等人,都因为讨厌宦官专权,而拥兵自重,不愿前往陕州去救驾。只有郭子仪一个人召募了二十位骑兵,就立即动身前往陕州救驾。在途中又纠合了其他的将领,敲击著战鼓,张扬著旗帜;又在多处点火,使得吐蕃产生怀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后来吐蕃又会同了回纥,以数十万的大军,来攻打唐朝。唐朝的将领多不能及时的赶到保护京师,只有郭子仪一个人骑著马,前往说服了回纥退兵,并且还大破吐蕃的军队。郭子仪虽然是身为大将,拥有强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毁谤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纸诏书,征召他入京觐见,郭子仪无不诏书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觐见皇上;因此颇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对他的谗言和毁谤,都不能够动摇皇上对他的信任。郭子仪后来被皇上封为汾阳王,他的八个儿子、七个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仪的后代,都是非常的显赫,贵盛无比啊!

【结语】

我们看到古往今来为人臣子的,因为尽忠而获得好的果报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啊!至于有的臣子临大节而不夺,见危授命,甚至杀身成仁;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实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对他们的报答,为何是如此的不一样呢?要知道,这些为国死难的忠臣,在他们生的时候,就享有当世的盛名;死了以后,又受到万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对他们的报答,实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贵安乐的人,还要高出百倍啊!而对国家不忠,遗害苍生的官员,上天对他们报应的惨烈,就更不必说了!今且不说忠不忠的报应,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系在天下苍生的官员,也都是没有好的结果啊!可见‘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所以公务人员决定不能对不起这个‘忠’字啊!

【分析】

颜光衷先生论孝说:‘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然有不孝的人,若是称他孝顺,那么他听到了就很欢喜;如果说他不孝,他听到了就很生气惭愧;而且在别人面前,还会装模作样爱面子,不敢像私底下那样的放纵,这也是他的良知没有泯灭;所以只要扩充这个所谓的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认真的反省,改变这个恶习气,就依旧是不孝啊!这个地方,分析的明白,认识的清楚,那么做父亲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自己克制;就像攻贼一样,要知道贼在那里,那么平定贼患,就指日可待了啊!’

又说:小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是骄宠:为人父母过度的怜悯自己的孩子,例如经常顺著孩子的个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经常让他便宜,任随他安逸享乐,教他执劳奉养父母,他便不习惯了。在别人面前孩子稍有过失,父亲不忍心督责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亲。父亲赞誉孩子的文学品行才艺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则必定要父亲的文行艺能在我之下;积下了这些骄纵的习气,在别人面前展不出手,却独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于是就真得认为,老成之人没有见闻知识了!

第二是习惯:孩子的语言粗率惯了,便敢冲撞父母;行为简易惯了,便敢不守礼节,任意的作为;父母分甘绝少惯了,孩子于是就不记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给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惯了,孩子于是就不再闻问父母的痛痒。

第三是乐纵:孩子见到同辈,就不胜意气风发,面对父母,就感到没有意思;进入妻子的房间,就露出千般的趣态;走进高大的厅堂,就感到闷闷不乐,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欢和他们见面;则他的心中,怎么还会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记怨:俗话讲:‘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这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饭的恩德,别人容易记在心里;若是招待习惯久了之后,则嫌弃怨恨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布施,别人会感恩;若是经常的接济,则多寡的分别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见面,令人倍感亲切;连续的见面,则猜测嫌疑就会生出来了。况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习以为常,以为父母兄弟的亲爱,是必然不会变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况且还能够想到母亲怀胎养育的辛苦,生病时候的担心受怕吗?所以人情有的时候,会显得至为颠倒,至为古怪,而且还不自觉;孩子对于父母,往往就会如此,因此不以恩而获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说的几种,都是人之习情;然而子女未尝没有真性,只是积习久了,就不知道错误所在。所以应该要急急的唤醒,早早的克治,时时的思量;不要认为父母慈心,自然就会原谅我;不要认为世风浇薄,我还比别人好些;要知道小不孝渐渐的积久了,就会变成大不孝啊!

又说:大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也有四种。

第一是私财:钱财入我手,便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钱财,又认为是我有的钱财。自己的钱财足够了,就忘记了父母;而钱财不够的时候,则觊觎父母的钱财;父母不能自己养自己,要*孩子养的时候,则又怨恨父母;甚至还发生了单身的父亲、独生的儿子,因为钱财而互相杀害的事情;兄弟互相推诿而抛弃父母不养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体是从谁的身体而来的?自己的钱财是从谁而来的?我既然是不带一个钱财来到世间,从婴孩到现在生活都没有缺乏,这是谁的帮助呢?而今却为了自己要多赚几文钱,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计较啊!

第二是恋妻子:爱恋妻子儿女,而不孝父母就严重了。有了美味的饮食和金钱,就想要娱乐妻子宠爱孩子;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拥抱妻子儿女,而使父母欢喜的念头,也就愈来愈微弱了。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谁的孩子呢?父母抚养我,而我却不照顾父母,则我养孩子又有何用呢?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乐事,然而当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时候,怎么会了解爱恋妻子呢?而妻子在那时候又怎么能够照顾养育我呢?父母看见儿子长大成人、娶妻,不胜欢喜之至,怎么可以有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儿子呢?

第三是嫖荡:心中的欲火正是炽盛,加上对方诱惑非常的厉害;这时候,就算家中有倚门伤心的人,他也不能够了解啊!嫖荡非常的浪费钱财,婆媳之间,为此而发生了口角,甚至还激烈的责怪对方的不是,他也不能够分辨啊!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为著先生在外面嫖荡睡不著,连屋外的风雨也为她伤心落泪;年迈的双亲鬓发已白,却无人承欢膝下;甚至连微薄的物质供养,也因为儿子的嫖荡而发生了危机。唉!嫖荡的时候,疯狂的意兴能够维持多久呢?却忍心令自己最亲爱的人伤心若此啊!

第四是争妒:以天地的无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遗憾;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们的感情,岂有不偏的道理;于是子女们就互相的争夺父母的宠爱,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纤悉计较,彼此相互的谗言毒害,而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积了嗔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这四种状况乃是人之常情,恐怕连孝子也难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大不孝啊!

宋朝的韩魏公(韩琦)说:‘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独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称大舜也。’处在父母不慈情况下的子女,心中不可以存有一丝毫的火气,要比平常为子女的,更要加倍谨慎的事奉父母;有仁慈心的父母,自然就会受到感动,转而怜悯孩子;若是没有仁慈心的父母,既然不能够感化他们,就更不可以触犯他们啊!也只有自己克尽人子之道,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若是一昧的见父母的不是,心中充满了愤恨,消遣不能,摆脱不下,就必定将有遏抑不住的时候;这就是微根不除去,遂至横决成灾啊!恐怕到那时候,责备父母不慈的罪轻,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就没有办法逃脱了啊!

【嘉言】

罗先生曾说:‘孝子事奉双亲,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烦恼心;不可使父母有惊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闷心;不可使父母有难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唐先生的亲恩歌说道:‘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简衣裳;千生万死多难算,只*神天作主张。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尿屎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番极苦辛。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想他岁半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生得孩儿性气歪,任他情性使将来;如何父母偏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儿今头发已披肩,转眼成人在面前;痛杀亲心难割舍,不能常在膝头边。虽然挣得少田园,受怕担辛苦万千;不是为儿还为女,自家吃得几文钱。娘看爹来爹看娘,为何终日脸焦黄;只因儿女将婚嫁,相对愁眉做一房。寸寸丝丝总是恩,谁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纵使能描画,只好依稀六七分。’

金少嵩先生说:‘按丧礼的败坏,至今已是到了极点了。现代人事事都认为,古人的丧礼不正确;而且现在还有在服丧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赶著办完结婚的事情,这尤其是荒诞不经啊!古代的君子在为父母居丧守孝期间,就是吃到好的食物,都不会觉得甘美;听到音乐也不会觉得快乐;平日生活起居,还仍然为父母的逝世感到难过,三年之中都是这个样子。现在居然有人昧著良知不顾天理,反而在七七之中结婚,置父母之丧于不顾,而去追求夫妻之间的快乐;为人子女的,若是这样,简直就是大不孝啊!若是父母教其子女这样做,就是教子女大不孝啊!而且在凶中而行吉事,对夫妻双方都不好;这种习俗,不知道是谁始作俑者,到今天已经是相习成风了。甚至连诗礼之家,也发生了这种的事情,实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这种坏风俗,实在应当要痛切的戒除!’

沈龙江先生说:‘为人子女事奉双亲,没有比送终这件事情更大了。若是连为父母送终的这件大事,都无法尽心的话,那么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尽心了啊!有的是因为家里的兄弟多,就彼此的互相推诿;因而将父母的丧事草率的处理完事,导致了日后的后悔和遗憾。我认为为人长子的,力量能够独自办理的,就应该独力的去办;不必再派其他的弟弟;做人家弟弟的,自己能够独力去办,也应该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不要使长兄的负担过重;各人各自的尽心,争先的出力,这样才是做人家儿子的道理啊!若是有心想*别人一分,便是在自己的心上,就有了一分不能尽心的地方啊!’

故事一:

太和人杨黼,辞别了家中的老母亲,独自的前往四川,去拜访无际大师;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问杨黼说:‘到那儿去啊?’杨黼回答说:‘我去四川拜访无际大师。’老僧说道:‘你去拜访无际大师,还不如去见佛啊!’杨黼就问:‘那么佛在那里呢?’老僧说:‘你只要回家,就会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黄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杨黼听了之后,就马上的赶回家去。当杨黼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门已关了;杨黼就敲著门,在外面等候著;这时候,他的老母亲一听,是儿子在外面叫门的声音,就喜出望外、急急忙忙的,随手拿了一件黄色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儿子太过兴奋,跑出去开门的时候,连木屐都穿反了;杨黼一见到母亲这个样子,就是老僧所讲的佛的样子完全一样;因此而突然的惊醒觉悟了。从此以后就留在家中竭力的孝敬母亲,并且还为孝经做了好几万字的注解;杨黼在为孝经做注解的时候,砚台的水快用干了,忽然之间,砚台里面的水,却又盈满了。别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杨黼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得到的感应啊!

【嘉言】

弥勒菩萨说:‘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故事二: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医,为母亲治疗眼睛;事奉母亲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每当遇到了佳节,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亲赴宴,和大家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伤心到吐血;并且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爱哥哥姊姊,就跟爱母亲一样,他对外甥侄子,好过对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给了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姊姊、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为贤明的宰相。唉!像崔沔这种人实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亲在生的时候,能够尽力的使老人家欢心,母亲过世以后,又能够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有钱有势,对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却和陌生的路人一样;刻薄自己的双亲、岳父母,就如同对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这样的孝心,能够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三:

吕升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事奉父亲非常的孝顺。父亲因为年岁很大,夜里常会起来小便,吕升就与父亲同睡,以便就近照料。吕升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四五次,照顾年迈的父亲小便。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马乱,盗匪遍地横行,吕升就背著父亲逃入了山中;在半途中却遇到了强盗;但是强盗因为被吕升的孝心感动,而没有为难他们父子。吕升的父亲,平时很喜欢吃一种滋味香甜的杏子,吕升为此还特别在家的附近种植了许多的杏树;但是种植的杏子,却被邻居给强占去了;吕升无奈,就写了篇疏文禀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谴责强占吕升杏地的邻居,发背告谕他说:‘你要立刻把强占的杏地还给孝子吕升!’直到这强占杏地的邻居,把杏地还给了吕升,神明才停止发背。

故事四: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出身贫*,而他的妻子经常骂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亲听起来,心中感到很不快乐。李迥秀为了这个缘故,就把妻子给休了。有人就问他:‘到底为了什么缘故,把妻子给休掉了呢?’他说:‘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事奉母亲啊!如果我的妻子不能够和颜悦色尽心尽力的事奉婆婆,那么这种的媳妇,我怎么可以留她在家呢?’李迥秀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因而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中宗皇帝还特别颁下了诏书,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五:

汉朝的时候,浙江上虞有位女孩子名叫曹娥,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位巫师。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就坠入江中淹死了;曹娥那年才十四岁,她沿著江边寻找父亲的尸体,但是却都遍寻不著;曹娥就在江边哭泣了七天七夜;最后她就跳入了江中,经过了五天,曹娥背著父亲的尸体,两人一同浮出了江面;远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的震惊;上虞县的县令度尚,就把这件事情奏报朝廷;皇帝因而下诏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为曹娥在江边建立了一个祠,曹娥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祭拜敬重。

故事六:

宋朝的吴孝妇、丈夫早死,又没有儿子;但是她事奉婆婆非常的孝顺。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妇太孤单了,就想招一个义子为媳妇成亲;吴孝妇就哭著向婆婆说:‘自古以来,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应当竭力的奉侍婆婆,还请婆婆放心。’吴孝妇就为邻居做些手工粗活,赚些钱来养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带回家给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饭还没有煮熟,邻居的妈妈有急事喊她出去帮忙;婆婆担心饭煮的太熟会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为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饭放进了垃圾桶里面。吴孝妇回来以后,看到了也不去问,就赶快的向邻居借些饭来给婆婆吃;然后再用水把弄脏的饭洗干净,蒸过以后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梦到两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驾著云来到她的面前,手里拿著符牒说道:‘我们是奉了上帝的玉旨,召吴孝妇晋见。’吴孝妇见到了上帝,上帝对她说:‘你只是一个村妇,能够如此勤苦尽心的事奉婆婆,实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别赏赐你一千文钱,拿回家中供养婆婆;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赚钱养家了。’说罢就命两位青衣童子,将吴孝妇送回。吴孝妇一梦醒来,发现床头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钱;而且用完之后,床头就又再会有一千文的钱,如此周而复始的,绵绵不绝呢!

故事七:

明朝的杨士奇,在朝廷中,是属于元老级的重臣,备受皇帝的恩宠,担任宰相的职位;但是他的儿子杨子稷,却是*著父亲的势力而无恶不做;而杨士奇又非常溺爱他的儿子,不知道儿子在外面为非作歹;直到有人在皇帝面前,控告杨子稷已经犯下杀了数十条人命的大罪;皇上于是将杨子稷移付司法审判,还特别颁旨慰问杨士奇说:‘爱卿啊!你的儿子既然违背了家训,又干犯了国法;朕不敢私心,爱卿,你就秉公处理吧!’杨士奇不得已就把儿子判了死刑。杨士奇的声望,因为儿子不肖,犯下死罪论斩而大受损害。杨士奇以一个读书人而做到了宰相那样崇高的地位,处理国家大政;然而杨子稷却是以宰相儿子的身分,犯罪而被处死刑;败坏了家声,更羞辱了父母;可说是死有余辜啊!那些依*著父亲势力而横行的骄贵子弟们,看到杨子稷的下场,能不好好的自我警惕吗?

故事八:

张义每天清晨,都非常虔诚的向上天祷告,忏悔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过。有一天,张义的魂魄,忽然被鬼卒摄到了阴间;判官就出示了记载他生平所犯罪过的恶册子给他看,黑簿中记载了他以往所犯下的罪恶;但是因为他虔诚的忏悔,都已经勾除了;惟独只剩下一件恶事没有勾除掉。张义就问判官:‘剩下那件没有勾除的,是什么样的罪过啊?’判官说:‘这是你小的时候,因为父亲责骂你,你没认错,反而生气的睁大著眼睛,回头瞪你父亲一眼。’张义听了才知道,不孝的罪过,是不通忏悔啊!

故事九:

罗巩在做太学生的时候,经常为了前程,向神明祈祷,希望自己的仕途顺利,前程似锦。有一天晚上他梦到神跟他说:‘罗巩,你已经得罪了冥王,最好赶快回家,别再问前程了啊!’罗巩不明白神的意思,就再向神叩问说:‘神啊!我不明白您为何要我赶紧回家,别再问前程了呢?’神回答说:‘你的父母过世了很久,你却延误至今不埋葬他们,这是大不孝的行为,冥王已经录下你的罪过,马上就要惩罚你了啊!’罗巩说:‘我有哥哥啊!他应该负责埋葬父母啊!为何冥王独独的怪罪于我呢?’神说:‘你哥哥不过是位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他,而你是个读书人,明白圣贤的道理;所以冥王要责罚你啊!’说也奇怪,罗巩这一年就死了!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终

Copyright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