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4
2007年05月31日10:54文章来源:uedbet官网西甲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204 字体: 繁體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4
 
贤顿和尚讲述
释体仁笔记
 
这里所标示的是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女,而没有提到首陀罗族的妇女们,是否观音菩萨存不平等心,轻视她呢?事实并非如此。以印度种姓阶级来说,首陀罗是当时四姓中最卑*的一族,如现其妇女身而为说法,必遭当时群众的轻视而不肯信奉真理,转而毁谤佛法,岂不是失了菩萨观机逗教的真义?所以文中不明示菩萨现首陀罗妇女身说法,然实际上,菩萨以同等大悲普度一切众生,并无贵*之分。
 
长者、居士属清心寡欲,德品高超者,在大众中,有其崇高的地位。宰官,是统领行政方面的首长,在社会上,有其相当的力量。婆罗门,在宗教界亦有其特殊的立场,所以观音菩萨示现妇女身,引度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诸阶层的妇女,让她们虔信佛法,藉以推转法轮,由治家而强国。
 
佛陀是主张男女平等的,这可以从大小乘的经典里找到凭据,如胜鬘经,大集经中的宝女品,法华经的龙女,宝积经中的妙慧童女,维摩经的天女等,皆是述说女性修行的坚贞与超然的智慧,与男人是不相上下的,故在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说,男女平等,同应肩挑宏法利生的责任,决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男女相较,各有所长,男众的优点固然多,但女子胜于男子的特性也不少,如专一性,忍耐性,都是修学佛法所该具备的条件之一。专一可为修定学的资粮,忍耐可为学无生的准则。大乘菩萨修六度,以六度利人,女子已具有两度的特长,故释迦佛记末法时候,女子得道,如恒河沙数,是不会错的。
 
观音菩萨以慈悲之心化现度众,贤淑妇女当以悲心侍上待下,增长发扬慈悲心怀,利己利人,坚守固有美德,勤俭持家,谦卑处事,以观音之心为己心,行观音慈悲之行,这就可称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了。
 
这里顺便一提的是关于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及三十三应身的差别。照经文里的详细读法,可分作四段读:‘应以长者’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居士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宰官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若依此说,则观音菩萨示现的是‘三十三’应身;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婆罗门系属僧侣,并无妻室,故观音菩萨所示现的是‘三十二’应身,这便是两种应身说法的不同点。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所谓童男童女是指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男女小孩,但文中所说并不拘泥于此,大凡未婚之男女,均可称其谓‘童男、童女’。现姑且当作幼童来解说吧。童男、童女均保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似一块未经开垦的园地,做父母的需小心谨慎的为它选择良好的种子,播种在那纯善的心园里,以期将来结出善美的果实,因此,从小就得予与适当而有效的教导,细心照护,让小孩随著年龄的增长渐渐发挥其善性,保有其天真,长大了,方能成为国之栋梁;否则,近墨则黑,陋习难改,白白断送锦绣前程,岂不哀哉!故观音菩萨特现童男童女之身,为说清净童真之法,令舍爱欲,革除恶行精进向道。
 
从前安艺国的广岛城下,有一名*拉马为生的穷困马夫,心地慈善,很受大家的尊敬,人们都称呼他叫佛乎兵卫。
 
乎兵卫本是一个为非作歹的坏人,横行乡里,欺压同道,人们远远看到他,就像见到毒蛇猛兽般的避开,暗地里称他‘鬼乎兵卫’。为什么鬼乎兵卫会一变而成佛乎兵卫呢?原来这中间隐藏著一段感人的事情。
 
乎兵卫有一天因病卧床,久久不能工作,当夜幕低垂的一个晚上,他的妻子边喂其汤药边说:‘你久病不起,家里能卖能换的东西,都已经换卖光了,米缸里粒米不存,我又是个妇道人家,想不出什么求生的办法,明天我还是去挨户求乞吧?’
 
丈夫听了,只有黯然神伤,夫妻俩相对著流泪。那时睡在身旁的八岁幼子名万藏,忽然啜泣地说:‘妈!明天我去当马夫好了,您千万别去乞食。’
 
翌晨,万藏起个大早,牵了马,准备外出工作,因个子矮小,不能将马鞍配到马背上,母亲见孩子有这份孝心,感动不已,只好成全他的愿望,帮忙配好马鞍,叮咛复叮咛地送儿子出门。从此,这户穷困的马夫家就*幼子微薄的工钱过生活。
 
大约一个月后,鬼乎兵卫病愈了,到马夫集合找工作的场所,看到儿子蹲在马旁哭泣。
 
‘万藏!你不找事做,蹲在马旁哭什么?’
 
‘不是我不找事做,而是他们今天都不肯给我装东西。’
 
‘这是常有的事,有什么好哭的,你吃过午饭没有?’
 
‘没吃午饭,因为没工作做,所以要把带来的饭包奉还给父母。’
 
‘噢!这样吗?没工作就不吃饭吗?’
 
‘嗯!是的!’万藏恭敬的回答。
 
乎兵卫听了,非常感动和佩服他的孩子,就把他带回家去。乎兵卫的妻子知道这情形也非常难过,当即烧了一盘鱼安慰他,万藏饭吃完了,鱼却丝毫未动。
 
‘喂!你怎么不吃鱼呢?’父母亲诧异地问他。
 
‘我不知怎么不想吃鱼,不过记得往昔爸妈不知拜什么的时候,一点鱼肉都不吃,所以我也不吃。’
 
乎兵卫听了,恍有所悟,一改以往邪恶心而变成了人人景仰的佛乎兵卫。
 
这个年仅八岁的男童万藏,以其思想,行为感化了为非作歹的父亲,我们也可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其次举示现童女身的真实事情:
 
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正是日本明治大正期间,被认为是日本第一流的外交家陆奥宗光,当中日战争结束时,政府派他与伊藤博文代表日本和满清代表李鸿章往下关讲和谈判,那时,他十七岁的掌上明珠得了不治之症,病卧床上。
 
宗光是一国大臣,又负有讲和的重任,当然得以国事为重,不能因私情而耽误公事,临行前,宗光默默端详著爱女,说了几句安慰话,嘱咐家人,若发生什么不幸,不必通知他,以免影响他在外的情绪。
 
宗光所办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当快要在订约书上签字盖章的时候,宗光总是愁眉不展的,似有重重心事,跟他同行的伊藤博文见了很关切地问他:‘家中是否有事?’询问再三,宗光只好说出实情:‘临行前,小女重疾卧床,听说我们这儿将圆满达成任务,家书频催,要我尽速回去,因女儿想在临终前,问我一个问题;想到自己身负要责在外,竟连爱女临终的要求都无法实现,所以烦忧。’
 
伊藤听了,非常同情地说:‘谈判已近尾声,签字盖章就委托我办好了,你赶快起程回家,与女公子见一面,以了其心愿吧。’
 
宗光听了,即刻整装回家。女儿一见父亲,便问道:‘爸爸!我自知此病无药可医,眼看死神即将来临,唯一令我挂眭的是在世时我有双亲依*,死后,我投向何方?依*谁呢?’
 
宗光为一国大臣,日理千事,从未碰到难题,但女儿这一问竟令他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回答,自责道:‘我平常怎么不曾想过这个问题?以至今天无法给爱女一个圆满的答覆。’宗光的心里难过异常,忽一抬头,望见壁上一张观音菩萨圣像,于是就对女儿说:‘你的问题,为父的我也不知该怎么回答你,不过你的母亲,常到浅草区的佛寺礼拜观音菩萨,也常持念观音圣号,甚至把生死都托付给菩萨,你走了以后,可以去找观音大士,让她指点你,引导你走向一个光明安乐的地方。’
 
这个久病的女孩听了父亲的话,双手合掌地念一声观音菩萨的名号就安详离开了人间。
 
宗光由于女儿的一问,而觉悟到生死问题的重要,便皈依佛教,潜心向佛。宗光认为这是观音菩萨化身来度化他的。
 
以上所说二则记载,是观音菩萨示现男童女度众的实例,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受用。
 
应以天、龙、夜*、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文明能应八部,佛经上常说的天龙八部,就是佛门的护法众,捍卫佛法,不遗余力。若详读,应分八段。
 
‘应以天身得度者,即现天身而为说法;应以龙身得度者,即现龙身而为说法;应以夜*身得度者,即现夜*身而为说法;应以乾闼婆身得度者,即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应以阿修罗身得度者,即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应以迦楼罗身得度者,即现迦楼罗身而为说法;应以紧那罗身得度者,即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应以摩侯罗伽身得度者,即现摩侯罗伽身而为说法’。今将此八部一一解说如下:
 
‘天’:梵语提婆,译为天。天是光明的意思。在三界中,说有二十八天,但这里所说的天,主要的是指欲界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天人。在前面我们也曾提过天,但那是约个别说,现在总说为天,所以略有不同。
 
世间所有的宗教,除佛教外,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生天,他们认为天是最高的,是永恒不变的,殊不知,天也只是凡夫境界,未离轮回,未了生死,将来天福享尽,仍要堕落由业力支配而受生的。佛门弟子,主要是求生佛国,若求升天,便是走错了路头。
 
天人耽著欲乐,沉醉在糜烂的生活中,退失了智慧与德性,而忘记了修行的重要性。从前,帝释(忉利天王)亦曾请佛说法,可是回天不久,连佛所说的教诲,半句也记不起来了,等到五衰相现,才心生畏惧,拜佛、求佛。所以,佛弟子当爱惜人身,闻法修行,切莫落在欲乐深渊,忘却了生死大事。
 
楞严经云:‘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段文与我们现在所讲的‘若有众生,应以天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天身为其说法’的意思相吻合。
 
天既是光明之意,那么我们的心若坦荡无私,处事磊落光明,也可称做‘天’了,何必一定要求升天上呢!
 
‘龙’,印度话叫‘那伽’。龙的种类很多,有兴风作浪的海龙;有守护天宫的天龙等,在法华经里列有八大龙王之名,所谓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此八龙王皆龙众之上首,但不管那一类龙,我们从未见过。但是自古以来,中印两国皆有龙的传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有龙的存在。
 
龙因宿世福报的招感,能到处隐显自在,但由于前生嗔心过重,心地不正,而且顽劣好斗,不守戒法,所以沦为龙身,备受:一、热沙炙身。二、风坏宫衣。三、金翅鸟食啖。三种苦报,因此,龙也冀望脱离龙身,投生善处。
 
楞严经云:‘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文与‘应以龙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龙身,为说舍离嗔心之法,使得解脱’是同样的道理。
 
‘夜*’,是印度话,译中文叫‘勇健’,或称‘能啖鬼’、‘捷疾鬼’,有地行、空行、飞行三种,更有善恶夜*之分,如专喜食人,危害众生的名恶夜*;护持佛法,拥卫修行者的是善夜*。
 
观音菩萨怜愍一切众生,发愿度一切众生,所以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夜*身才能得度的,观音菩萨就示现夜*身为其说法’。
 
‘乾闼婆’,梵语‘彦闼缚’译为寻香、嗅香、食香、香神等多种,以香为食,居须弥山南,金刚窟中,能飞行虚空,作众伎乐,是帝释天王的奏乐神,每当帝释要听音乐时,便点起一支香,乾闼婆即寻香而至,受其差使。
 
观音菩萨无所不现,无所不度,若乾闼婆根机成熟,想脱离乐神之身,观世音菩萨即为其说脱离放逸之法,使修中等十善,转放逸心为精进佛道心,转唱天乐音成演清净赞佛音,令脱离乾闼婆而生诸善道。
 
‘阿修罗’,梵语‘阿素洛’,译为‘非天’,意谓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亦名‘无端正’,谓其国中男丑女美之意。又名‘无酒’,言阿修罗曾采百花欲酿大海水为酒,花被海中鱼虾所食,酿酒不成,只得戒酒。
 
阿修罗有天道所摄的化生阿修罗,有人道所摄胎生阿修罗,有鬼趣所摄的卵生阿修罗,和畜生道所摄的湿生阿修罗。因阿修罗依附天、人、鬼、畜四趣而生,所以有人将六道轮回判作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五趣而略去阿修罗。
 
阿修罗前世也修五戒十善,但因我慢心高,猜忌念盛,死后堕阿修罗道,与帝释天互相憎嫉斗争,日受三时铜镬、剑戟之苦。
 
传说阿修罗与帝释本极为友好,因阿修罗嫉疑心重,而伤了彼此间的和气。
 
据闻阿修罗王有女名舍脂、貌美无比,帝释属地居天,未断男女之欲,见舍脂甚爱之,娶为王妃,婚后情感弥笃,一日,帝释与宫女相逢于花园,舍脂见状,不问青红,大起嫉妒,即向阿修罗王哭诉,阿修罗王嗔恨心发,下令攻天,从此,结下怨仇。
 
舍脂因妒,铸下大错,诸位妇女,当以此为戒。因丈夫在外,难免应酬,偶与女性谈话,并无不可,切莫如舍脂,不问是非,受嫉妒心左右,不计后果,乱想一通,那家庭就永无幸福安宁之日了。
 
做人好争强斗胜,怀疑心重,喜爱面子,这种人就是人道阿修罗。大家静思一下:自己有几分像阿修罗?
 
观音菩萨碰到嗔忌好斗的众生,即现阿修罗身为其说‘柔和慈顺,谦卑忍辱’之行,令离阿修罗道。
 
‘迦楼罗’,梵音‘揭路荼’,译为‘金翅鸟’或‘妙翅鸟’,又称‘迦楼罗王’,是印度神话中的怪鸟,为一切鸟中之王,俗称为‘大鹏鸟’。居于须弥山北方的大铁树间。据经载:此鸟两翼呈金黄色,其相隔距离,有三百六十万里。每见东方日出即欲食龙,故日日巡视盘旋于须弥山下,欲食龙时,用其金翅,一拨海水,便能使海水一分为二,详见龙宫,捕龙而食。龙王不堪其扰,藉佛海边习定之便,告了一状,并祈佛代为作主保护。佛陀慈悲,即将所著袈裟,分与龙王,教其分成细条,披于龙子龙孙之身,可免金翅鸟攫食之难。金翅鸟欲捕食时,见佛袈裟,不敢时之,仍往白佛:饥不得食,求佛开恩。佛开示道:你若皈依三宝,持不杀戒,我当令佛弟子,在供佛受食时,以米或饭七粒,布施你及旷野鬼神和罗刹鬼子母,除你等饥渴之苦。故佛子每供佛出食,必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缘于此。
 
大鹏金翅鸟头上有如意珠,常从口中吐大火焰,故亦名‘迦楼罗炎’。
 
金翅鸟生虽有食不得苦,但死更苦,据说其将死时,寻食不得,从金刚山顶受风轮所吹跌至须弥山下,如是飞跌七次而死,悲惨之至。
 
若有众生,好杀成性,观世音菩萨即为说仁慈爱物之法,启其善性,令得身心解脱。
 
‘紧那罗’,译中文为疑神或疑人。此类众生形体似人,而头生一角,常令人有似人非人之感,故得此名。专司歌乐,以娱帝释,是乐神之一。
 
紧那罗居须弥山北,因前生布施功德,住七宝宫殿,能歌善舞,但其身似人非人,有马首人身的,亦有人首鸟身的,形体怪诞,苦不堪言,故想脱此身,头胎善趣。观世音菩萨若知此类众生欲脱此伦,即现紧那罗身为说远离戏乐,勤修十善之法,以满其愿。
 
‘摩侯罗伽’,正音是‘牟陀洛迦’,译为‘大蟒蛇神’或‘大腹行’,是人形蛇首,亦名‘地龙’。
 
此类众生系前生含怨报复心重,今世始堕落为摩侯罗伽身,所以,为人必须宽宏大量,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万万不可心胸狭窄,事事计较,结怨在心,若如是,定遭恶果报,堕为蛇类。
 
生为此类众生,也是痛苦难当的,急欲寻求出离,观音菩萨即现其同类,为说忍辱修慈,柔和修慧之法,导其舍除嗔心,脱离大蟒蛇身的苦报,转生人天乐趣。
 
天龙八部,略释完毕。这些多系印度神话,因佛未出世前,其国人民均以神鬼作为信仰对象,佛陀成道后,观机说法,权巧摄化,将一切人非人等含容于内,予一平等之法,使得解脱机会。
 
‘人非人等’这句话总摄前面所说天龙八部。八部众中,有似人身而非人身的,如紧那罗,摩侯罗伽。有完全不是人的如龙等,所以说人非人等;又有说人是指四大部洲的人群,非人是指人鬼神等,但若依此部经来解释,前者说法较后者妥切。
 
‘人非人’,若更彻底的解释它,那就是存‘仁’心者则名人,不存‘仁’心者,则名‘非人’。儒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可见,‘仁者即人也’,若无恻隐之心,人皆耻之,言其‘人面兽心’,所以我们应扩大自己的心胸,发挥仁心,做个名符其实的人。
 
六道众生,唯人道是最好的修行处。佛陀曾说:地狱众生太苦,天道众生太乐,太苦则无法修行,太乐则放逸懈怠,均不能成就道业,独有人道众生,苦乐参半,逢逆境可激发道心,遇顺境能安心办道。所以古德说:‘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能为。’道理在此,希望今后诸位能珍惜人身,以此虚假之色体而修恒常真如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金刚神是佛法的护法神,因其手中常执金刚宝杵的缘故,所以名为‘执金刚神’。是三十三应身中的最后一身。
 
‘执金刚神’,梵语‘跋阇罗波腻’。‘跋阇罗’译为‘金刚’,‘波腻’译为‘手’。有称其为‘执金刚神’的;也有称其为‘金刚手’、‘金刚力士’、‘金刚密迹天’等等;因为统领五百夜*,故又名‘金刚夜*’。
 
依正法念经说:过去有位国王,他的第一位王后生了一千个王子,第二位王妃生了两个王子。王后生的一千个王子自信闻佛法后,皆发广大菩提心,大行菩萨道,国王心想:‘这些儿子将来必定会成佛的,可是那位儿子先成佛呢?’国王为了要知道王子成佛的次第,特令发菩提心的一千个王子拈纸签以定成佛先后。结果,最初是拘留孙佛,最后是楼至如来,教主释迦牟尼是第四成佛,这一千佛也就是经典上常说的贤劫千佛。王妃生的两个王子见兄长皆发愿成佛度众生,心生敬佩,于是大王子发愿作大梵天王,劝请千佛说法,二王子愿为金刚力士,拥护千佛教法,这就是梵王与金刚神的来历。
 
诸位看了这段叙述,一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王后能生千子?这里隐藏著一段传说:
 
据说王后本是山上的弃婴,被山寺中的老和尚收养,长大后亭亭玉立,貌美非凡,此女前世性喜莲花,常摘莲花供佛,并发愿来生随心所欲,足下生莲。一天傍晚,此女心血来潮,想在寺前走出一个莲花园来,心念一转,就趁著夕阳余晖,在寺前的空地上一步一莲花地走出一座美丽的花园。
 
不久,国王上山礼佛,看到寺前莲花园,称羡异常,也想在宫中凿座莲花池,便询问这位种莲的花匠,老和尚据实禀奏,国王说:‘我想见见这位奇异的姑娘。’
 
老和尚只得差人叫她出来,国王一见其容貌,竟欲纳为王后,老和尚不敢违抗圣旨,不得已从命,下山时,老和尚站在寺门前目送著他们离寺,那知这位即将为后的少女因被此突降的富贵乐昏了头,忘记抚养她长大成人的老和尚及她十几年来生活过的地方,竟头也不回的走了,这的确太伤老和尚的心,他老人家不觉脱口骂道:‘罪业女’。
 
由于老和尚的这句话,那位少女进宫不久,便怀孕在身,结果,生下了一朵莲花,国王气极败坏地将莲花丢进宫池里,随即令人把王后监禁冷宫。隔了一年,那朵奇异的莲花长成了罕见的‘千叶莲’,并且在每片花瓣中都有一位可爱的小孩,‘千叶莲华生千子’,这一千个小孩就是王后所生的千子。
 
诸位或许认为这是一条奇异的故事,但故事里确指示我们修道者要慎防口业,切勿脱口而出,让众生受苦。
 
‘执金刚神’属佛教的守护神,有的寺院大门两旁供奉著两个王,右边的是金刚神,左边的是密迹力士;右面的表示是善,左面表示的是断惑。所以右面的是开著口成为阿字,左面的是闭口成为吽字,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阿吽二将。这二王实在是一王所化,本属一体的。在台湾很少见此阿吽二将,据我所知,台南开元寺的寺门绘有此护法神像,威武无比。
 
‘金刚’是坚固之意,‘执金刚’即表示人格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意思。设若我们能以金刚的精神,断惑生善,则何事不成!所以观世音菩萨示现执金刚神身,不外指示众生要做个勇猛、精进、不畏、不屈的人,勇敢地向修行之路迈进。
 
佛教虽以慈悲为本,但为适应众生根机,便于教化起见,设有‘折’、‘摄’二门,折伏门,是对个性刚强的众生,以威德折其骄慢,令其信伏。摄受门,是针对个性柔和的众生而设的,以慈悲法摄受,使其信服奉行。执金刚神就是用折伏之法,辅助佛陀教化众生的。如果有一类众生,发心护持佛法,欲以金刚之威,降服邪魔,观世音菩萨便现执金刚神身,为其说摧邪辅正的法门,令成就威德,达彼愿望。
 
观世音菩萨的十九说法,三十三应身,至此以全部讲完。虽云三十三应身,十九说法,实际上,观音菩萨随机应身随缘施化,又岂只示三十三应身呢!我们不可固执于此,当视三十三应身为无穷无尽身,经文不过是举例而已。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这段文主旨在结德劝供。‘无尽意……度脱众生。’是结德。‘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劝供。结德是总结上文观世音菩萨以不同身分,游化娑婆世界,度脱众生的妙化功德。劝供是劝在会诸众乃至未来诸众生等,咸应供养观世音菩萨。
 
前文从现佛身至现执金刚神身,属于别答,这段经文属于总答。释尊回答当机者无尽意菩萨说:‘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观世音菩萨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及现三十三身的一切功德。这所有功德都已达到圆满成就的境地,是为‘成就一切功德’。
 
‘以种种形’,指观世音菩萨化身无数,非仅现三十三身而已。
 
‘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这说明观音菩萨游化世界之广,不但度娑婆世界的众生,同时也现身十方无量诸国土中,做利众化他的工作‘度脱众生’更明白地告诉我们,菩萨之化身千百亿,游十方诸国土,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肩挑弘法利生的任务,目的在度脱众生早离业海苦速得清净涅槃乐。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成就如许众多功德,其对众生之恩浩如渊海,所以我们必需常念菩萨恩德,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谈到供养,通常分作理供养与事供养两种。物质供养,如香花、水果、珠宝等属事供养。能深解佛理,依教奉行,与诸佛菩萨同一鼻口出气,便是理供养。这里所说的‘一心’供养,即指理供养,要我们身口意三业清净,口念观音圣号,心念观音慈悲,身礼观音妙相,时时依教而行,以观音心为己心,念念不忘利生度众,护持佛法,那才是真正的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文明示观世音菩萨能施众生以无畏,故又名‘施无畏者’。
 
佛陀于普劝供养后,随即又告诉无尽意说:‘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摩诃是梵语,译为‘大’,这已在前面经文中解释过,此不重复。‘萨’即菩萨。此句在示意众生观音菩萨并不是一位普通菩萨,而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菩萨。‘怖畏’就是恐怖畏惧,极端害怕的意思。‘急难’就是紧急而难以应付的灾难。设若我们处于极端恐怖,陷于万分急难之时,观音菩萨就能助长我们的勇气,镇静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远离一切怖畏灾难,让智慧之光永远照射著我们,快乐安祥永远陪伴著我们。
 
通常说有三种布施:一、‘财施’:财有内财、外财、内外财之分。以衣物金钱等济助贫困,名‘外财施’。以自身生命,如头、目、手、足等布施于人,名‘内财施’。将妻子儿女施于他人,名‘内外财施’。二、‘法施’:弘扬教法,示众生修行之道,使得佛法受用,名为‘法施’。三、‘无畏施’:谓能去除他人怖畏,为其精神支柱,名‘无畏施’。在这三种布施当中,财施属于物质。法施,无畏施二者均属精神上之布施。若论三种布施的功德,何种为最?那当推法施无疑。因财施仅解救众生色身之苦,而法施却能除去众生心病,令开智慧花朵,使众生长养法身慧命,进而了生脱死,成就菩提道果,所以说法施是至高无上的布施。经文中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说得澈底一点,也脱离不了法施。诸位想想:世间最可怖畏的莫过生死,众生的急难,也莫甚于生死。想真正除去众生怖畏急难,就非要使众生了脱生死不可,所以菩萨以‘无畏’施于众生,这‘无畏施’岂不是‘法施’吗?
 
楞严经十四无畏中,观音菩萨向世尊说:‘世尊!我复于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于四不思议中说:‘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害,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这是说明观音菩萨,因修耳根圆通,发起妙用,所以能以无畏施于众生。同时说明,十方国土的众生都称他作‘施无畏者’,并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才如此称赞他的。
 
现在我们不谈楞严经的十四无畏,普门品中也有十四无畏,那就是前头经文所说的救八难、解三毒、应二求、及持名,合共十四,这便是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施了。简单地说无畏施的主旨是‘使令众生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均有所安,没有恐怖。’这才是无畏施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高僧传里记载著观音菩萨施与众生无畏,令脱苦厄的事:
 
魏朝的时候,有一位出家人,叫做朗的,经过险路,被贼兵捉去!关在帐幕里,朗与同伴商议逃跑,但贼兵防守严密且四面皆石壁,又不知浅深,如何逃出?众人惶恐不已,偶见一棵大树依崖畔而长,即用绳系树而下,时夜大暗,崖底纯荆棘,无下足处,捉绳悬住,暗中相告说:‘上下不得,怎么办呢?只有专心一致的默念观音菩萨名号,求菩萨解救我们。’于是,以头叩石而念,不久,光照崖下至地,见一大虎在前,众人惧入虎口!朗告诉大家说:‘我们得脱离灾难了,这只老虎决不食人,是菩萨指示路径,我们可以随著老虎走出去。’奇怪的是老虎在前,众人在后,人走得稍慢,老虎就停下来等人,一直走到拂晓时分,才踏上平坦大道,然老虎却不知去向。这只老虎难道不是观音化身,而来施与无畏的吗?
 
关于观音灵感应化的事迹相当多,这只不过例举一条而已,诸位不要忘了,时时称念菩萨的名号,遇难时要念,平常时更要念!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世尊普劝大众一心供养观音菩萨,无尽意深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广大功德,心生敬仰,因此禀告世尊说:‘我今应当遵奉您的指示,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随‘即解’下挂在‘颈’项上的‘众宝璎珞’,这些众宝璎珞非常珍贵,若论‘价值’约在‘百千两金’左右,无尽意菩萨至诚地将这些贵重的宝物呈献给观音菩萨说:‘仁者!愿您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是菩萨间的互相称呼,意谓,‘有仁德的人’。无尽意菩萨诚心诚意地要将众宝供养给观世音菩萨,但观音菩萨却‘不肯受之’,无尽意再次奉上说:‘为了怜愍我等,还是请您接受吧’!照字面来看,这段经文不过写实,浅显易懂,没有可说之处。其实,佛经义理奥妙难解,我们决不能用凡俗的眼光,浅薄的智慧去解释它,否则,纵使让你读完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丝毫得不到佛法的受用。‘诵经难,解经义更难。’诸位!切莫以凡夫之知去小视这段经文。
 
‘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种装饰品。挂在头上颈上的叫璎,配带在身上的叫珞,璎珞的好坏,视人的地位、经济而有所差别,随顺印度风俗,所以佛菩萨也用此来庄严外表。
 
但经文中有一句特别引人注意的‘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由此可见,文中所指的璎珞并不是指有形的珠宝而言,无尽意也是位德行高超的菩萨,他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已经积聚了无边的功德法宝,庄严自己所证得的清净法身,无尽意解下颈项璎珞宝珠,即表示菩萨虽证法身,但不安住法身,从法身中示现化身,来度化十方众生,如今无尽意菩萨以其无尽功德法宝,至诚恳切地供养观世音菩萨,所以名为‘法施’。
 
我们可以将‘法施’作另一种解释,佛教讲布施,一向注重‘不著相施’。这就是所谓‘三轮体空’的布施,当真正供养布施的时候,不著能施之人,所施之物及受施之人,虽行布供养施事,但丝毫不居布施功德,认为‘布施’是自己份内事,欢欢喜喜,诚心诚意地布施,施后不望报,不记于心,如此‘三轮体空’的布施,虽财施亦转为法施。
 
又菩萨布施,不为自己求利益,而为众生求福德,无尽意菩萨将此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使十方法界众生同样获此功德利益,故名‘法施’。
 
还有,珍宝璎珞在佛经中常比喻为功德智慧;本业璎珞经中说:‘光为百万阿僧祇功德;璎珞为光,严饰佛身’。
 
今无尽意以表智之璎珞供养观音菩萨,而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表征,悲智为每一菩萨所共具有,以璎珞之智合观音之悲,表观音悲智圆融,上求下化,运用自如,所以名为‘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时’,指无尽意菩萨解下璎珞供养观音菩萨的时候。为什么观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布施呢?因一、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性,皆具真如妙宝,于理上说,并没有‘受’‘与’之别,‘取’‘舍’之相,所以观音菩萨不肯受之。二、菩萨受他供养,悉为怜愍众生令种福田,若违斯义而取著利养便不应该接受。观音菩萨初不接受,即是此意。
 
无尽意至诚地供养观音菩萨,但观音菩萨为显示上面所说的种种因由,所以婉言拒收。无尽意见观音菩萨不肯接受他的供养,又再诚恳至切的禀白观音菩萨说:‘请怜愍我们智浅福薄,少做功德的众生,接受这璎珞的供养吧!’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的重请供养。文中的‘我等’是指无尽意本身及与会的四众弟子。菩萨供养,非为自己利益,而是为众生广植善根福德,代贫穷困苦的众生布施求福的。说明白一点,无尽意菩萨是因‘愍众而施’,观音菩萨亦是‘愍众而受’。
 
无尽意菩萨为一、示至诚故,望藉佛陀之命,使观音菩萨接受。二、明其布施是为众而施,既因众施,菩萨亦为众而受,不损正义,所以重请。
 
珍珠宝物,世上无人不爱,为金银财宝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者,比比皆是。佛说:‘黄金如毒蛇’,时时告诫弟子们要‘淡泊以明志’,对金银要‘取诸有道,用诸善行’切莫贪得无义之财,而又悭吝不舍,做一辈子的守财奴,纵使有钱,又有何用!
 
由上文可知道,菩萨所做一切均以众生为主,丝毫不为自己打算,此等慈心悲愿,多么伟大,我们应生至诚感恩心恭敬供养,进而身心效法,做个堂堂正正的佛弟子。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在那个时候,佛陀对观世音菩萨说:你应该怜愍悲念无尽意菩萨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和天、龙、夜*、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
 
‘四众’及天龙等八部众生在前面经文里已解释过了这儿不再重说。
 
观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的璎珞供养,是因为一、欲使布施的人生殷重心,二、有二佛在,依礼则当谦逊,三、表示少欲知足,四、未奉佛陀之命,不得辄取。
 
佛陀此时对观音菩萨说:‘你应当愍念四众及八部众生,接受无尽意的璎珞供养。’于是,观音菩萨上顺佛旨,下愍群伦,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供养,随即将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为什么要分作二分呢?因为菩萨一举一动均以众生为主,他将璎珞分作二分转奉二佛,目的在展转增长我们众生的福德,让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享有更多的法味。这也正显示观音菩萨能修供养的妙德。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就是现在佛。
 
释迦,是古印度种族名,义译为‘能仁’,谓佛具大慈、大悲之心,能与众生乐拔众生苦。牟尼是寂默义,示佛不但有利他的大悲心,并且有甚深无边智慧,能破除自身一切烦恼,不被妄想无明所困,是谓寂默义。以仁慈心做化他工作,明显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静默照,是显佛陀的出世空寂。单从释迦牟尼四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知见到佛陀的伟大胸襟,不凡的深慈悲愿,以及如何做弘利生的工作。
 
多宝佛塔,多宝佛是过去佛,依法华经第十一品见宝塔品云:‘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严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又云:‘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由此因缘,佛说法华经时,多宝佛塔必涌现其前,为作赞言,以作证明。
 
凡塔,皆为佛所安住处,而此佛所安住之处有众宝庄严,故名宝塔。又释此塔为多宝如来所安住,故名宝塔。
 
依理释:多宝佛塔示佛之法身,即礼体;释迦牟尼佛示佛之报身,即事相;观音菩萨示佛三身中的应身,即用。以应身之观音菩萨将璎珞转奉给法身的理佛,报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叫一声本品的发起人无尽意菩萨说:观音菩萨有如上所说的自由自在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游于娑婆世界。
 
‘如是自在神力’这句经文是统指上面所说过的观音菩萨以慈心拯救众生苦难,示现三十二化身普度有情的种种用及菩萨‘能施无为’、‘能感供养’、‘能修供养’的妙德。所谓自在,有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等说法,但归纳起来,不外心身二大自在,何谓身自在呢?唯识中说:‘施为无拥,名为自在’,是身自在义。法华经序品上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是心自在义。浅显地说身不被境困,进退无碍,名身自在。心离诸缘,远离系缚,名心自在。‘自在解脱神通妙力’是谓‘自在神力’。
 
观音菩萨以此神通妙力游于娑婆世界,‘游’在此文中有画龙点睛之处。大抵世间众生发慈心,行布施,多少均有所执,唯出世菩萨舍尽一切报酬,只求奉献,不计酬劳,只有欢喜,没有牵强,高高兴兴地为众生谋福利,所以说‘游’此娑婆世界。
 
如今,普门品长行已讲完,接下来讲的是偈颂,大体上,偈颂都是属于长行的重说。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尔时’,当佛陀说完长行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又用韵文的语调来请教释迦牟尼佛,以便详述观音菩萨的种种功德,使大众更进一步去体解观音菩萨的甚深行处。
 
关于本品的偈颂,当初姚秦三藏法师罗什翻译普门品时并没有将偈颂部份译出。到了隋文帝时,从北天竺来了一位阇那崛多法师与达摩笈多共译的添品中才有此偈颂,后人以此偈颂补入罗什法师的译本中,遂成今日有偈颂的妙法莲华经本。
 
偈颂,亦可称为重颂,就是用韵文体来重述前面长行的意思。‘偈’梵语叫做偈陀,中国译为应颂,合华梵之意,故称偈颂。
 
偈颂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的差别,它有一个规定,不管三字也好,七字也好,必需具足四句,才能成为一偈。偈颂又分为‘祗夜’和‘伽陀’两种。梵语‘祗夜’,译为重颂,是以诗词的体裁,重新说明长行所说的义理名为重颂。‘重颂’也有‘广颂’‘略颂’的差别。‘广颂’是在长行文中,没有说明清楚的地方,以偈颂详细的述说清楚;‘略颂’是在长行文中,已作详细说明,在偈颂里,只作简要的概述而已。梵语‘伽陀’译为‘孤起颂’,所谓孤起,就是在长行中没有广、略说明,仅在偈颂中孤独而起,说明另一种意思的叫做‘孤起颂’。现在本品的偈颂,就是属于重颂的一类。为什么要重颂呢?因一、为契众生根机:众生根机有利钝之不同,利根众生随说即解,只要长行之文便足够了,但根机较钝的众生,佛陀得予以再次的说明,才能有所领悟,所以要用偈颂重复颂出。二、为后来之众:佛陀说法,有的众生因因缘关系,无法一开始就参与听法,佛陀为体恤后来众生,令得佛法利益,所以长行之后,再补以重颂。三、印度宗教,本就有散华与贯华二种说法的体裁。长行是属于散华说之类的,散华就好比我们中国的散文。偈颂属于贯华体,如同中国的诗词韵文之类,这均因众生的喜好不同随机而说的。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重向佛陀请问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
 
‘世尊妙相具’,是无尽意菩萨赞叹世尊的。‘世尊’是对佛陀的尊称。佛为世间、出世间最尊贵的圣者,故名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妙相具’,是具足微妙相好之意。指世尊内具万德,外显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言。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平常我们最常听的赞佛偈是‘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些都是赞佛功德具足,相好庄严的。
 
‘我今重问彼’,‘我’,无尽意菩萨自称。‘重’,‘再’之意,在前面长行里问过,现在再问。‘彼’,是指观世音菩萨。
 
‘佛子’,也是指观音菩萨。三界众生,依佛教化,皆名佛子。观音菩萨辅佛度化,依佛教示而行,所以,名为佛子。无尽意菩萨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由于什么因缘才得此名?虽然所问与长行相同,可是世尊的回答却稍有出入。在长行里,佛陀专示观音菩萨的慈悲妙力。而在重颂方面,则著重于观音菩萨的愿与行。‘因缘’二字在长行中只解释为什么理由;在偈颂里,广释做菩萨过去无量劫前即发大清净愿是因,有苦无乐的众生是缘。就是自身行化的大愿为因,以众生为缘,依此‘因缘’,普现世间,救度群伦。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无尽意菩萨既以偈颂请问世尊,世尊也以偈颂来回答他。所以说:‘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汝’,指无尽意菩萨。‘听’即谛听,仔细听的意思。‘观音行’,是观音菩萨如何修行,如何自利利他的行愿。总说一句,就是要无尽意菩萨及与会大众,仔细地听观音菩萨自利利他的慈行悲愿。
 
‘善应诸方所’即‘善于普应十方世界’的意思,观音菩萨寻声救苦,以三十二身,示现于十方无边国土,感应十方无量众生。菩萨身心自在,具妙神通,能以一身而化千百亿身去应众生的要求,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众生心诚恳切,观音菩萨决不会令其失望的。下文中有‘无刹不现身’之句,便是给‘善应诸方所’下了一个最妥贴的注脚。
 
‘善应诸方所’的‘善’字,有‘自在’之意。一个人假若身心皆不自在,受外境等种种束缚,种种执著,自身就难保了,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解脱他人?观音菩萨又如何能够做到‘普应十方,观机施教’呢?这重重的疑问,在下文里都给诸位带来了圆满的答覆。
 
观音菩萨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仍是由于他过去初发心时,曾经发过深如大海,广如虚空的誓愿,并且本著自己的大愿,日夜匪懈地去实行,去努力,决不因环境险恶,众生顽愚而退却、舍弃。佛典里记载著这么几句话:‘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也’。一个立大志愿的人,假使不先调制己心,格守誓愿,持之以恒的话,是不会有美好结果的。
 
何谓‘弘誓’呢?课诵本上有四弘誓愿,即: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凡菩萨都具有这四弘誓愿;在四弘誓愿的当中,‘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利他的,属于根本愿,第二愿与第三愿是自利,第四愿则是自利利他的结成。
 
做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不但有他们所共立的通愿,也有他们所自立的别愿,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等,都是约个别誓愿而说的。观音菩萨在初发心的时候,就立下了十二大愿,愿愿均以度生为要务,所谓‘寻声救苦,善应诸方,能灭诸苦’之行,便是观音菩萨誓深愿大的最好说明。
 
菩萨立弘誓愿,广被众生,并不是短时间内的事,而是要历经尘沙劫数的时间,精进不懈地实践菩萨行,才能有所成就。这种广大、究竟、长远的伟大行为,是无法用我们的心去测知,用我们的语言去表达的,所以说‘历劫不思议’。
 
既然观世音菩萨曾经历过尘沙万劫的时间,那么,他所亲近侍奉的佛当然不在少数,因此颂文说‘侍多千亿佛’。菩萨亲近侍奉诸佛的原因主要的是‘常随uedbet全球第一,辅佛教化’,将佛光法水带到每一国土的角落,让大家都得到佛法的受益。
 
‘清净愿’,是说明发愿的纯洁,没有丝毫不正的念头。‘清净’两字,我们可以解释成不贪不嗔的意思。因为菩萨发愿,不为个己,不求世间名利,贪享荣华富贵,只深深系念众生,悲怜众生,他,只讲奉献,不计报酬,所以不贪。又菩萨度众,纯属发心,他,高高兴兴地做,欢欢喜喜地行,不带一点勉强,谨守佛陀之教,上求下化,故名不嗔,以不贪不嗔之心发广大之誓愿,是为‘发大清净愿’。
 
观音菩萨从因地发心修行之后,亲近了无以数计的佛,发了甚深广大的清净愿,所以才能够身心自在地示现十方,经历尘劫而度一切众生!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我’,是指释迦牟尼佛,‘汝’,是指无尽意菩萨。‘略说’,是简略的说明。因观音菩萨的慈心悲愿在长行里已有详细说明,在此,只是约略再说而已,何况,观世音菩萨的甚深弘誓,清净大愿,若要逐一细说,定要费时长远,并不是三天半月所能说尽的,所以在这里仅能作一简要的介绍。
 
‘闻名及见身’的‘闻名’,就是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既然听到了口中就应称念,这是三业中的口业供养。
 
‘见身’,闻菩萨名见菩萨形像,便恭敬地以身礼拜供养,这是三业中的身业恭敬。
 
‘心念不空过’,除了身口二业恭敬供养外,更进一步地,我们要专心一致的系念观想著观音菩萨,这样以三业至诚地礼念心思,必能得到菩萨的感应。在十句观音经中说:‘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这就是‘心念’至诚的写照,也就是三业供养中的意业供养。
 
无论那个宗教都讲‘虔信’,佛教不只说,而且实行得更彻底。他要我们生起清净的心,弃除一切杂念妄想,这弃除杂念妄想的方法,是要我们口常称念观音圣号,身常礼拜观音圣像,心常思维观音愿行,使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能如此则必有所获,决不会令你徒劳无功,所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
 
不但信佛如此,举凡世间出世间大小诸事亦复如是,必需口说身行心思,三业并用,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完善,如果只计划不实行或只实行不思虑,是无法将事情处理得十全十美的。
 
有人认为向佛菩萨的木刻画像恭敬礼拜是件愚不可及的行为,他们以为,那不过是块木头,是张纸罢了,对木头、纸张行跪拜礼,未免太可笑了,其实,他们这种粗浅的想法是不对的。
 
举例来说:如竹皮,可以将它编成竹篮,盛鲜花果菜,也可以做成草履,穿在脚上,可以做成竹笠、戴在头上;一张纸可以印成连环图书也可以印上佛菩萨的圣像,印了佛像,就值得让我们去恭敬礼拜了,木与纸的本身虽然没有尊卑之分,但显现于那上面的物像却有贵*之别,我们是拜佛,并不是拜木头或纸张啊!
 
‘能灭诸有苦’,‘诸有’是三界之谓。‘有’指有因有果。三界六道中,有善因即得善果,有恶因即得恶果,因果不昧,故称为‘有’。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欲有’、‘色有’、‘无色有’,这是约简略而说的,若详细分析,‘诸有’是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不还。统而言之,‘诸有’是指三界六趣的善恶因果而说的。‘苦’即苦痛。这有‘苦因’和‘苦果’的差别。‘苦因’是‘烦恼’,‘苦果’是‘业报的身体’。苦的种类很多,但总不出内外二苦,内苦指的是身体上及心理上的贪嗔嫉妒诸苦。外苦,指环境等外来的压力而言。不论内苦或外苦,只要我们三业清净,恭敬礼念,与菩萨感应道交,合而为一,就能灭三界诸有之苦而达清凉之境。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从此偈下,重颂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此颂明能灭水火风三灾。
 
‘假使’是假设之意。‘兴害意’兴起谋害之心。这通指人鬼而言。设若遇到人或非人生起谋害你的心,把你推入大火坑里,想结束你的生命,只要你一心镇定,专念观音菩萨名号,于刹那间,炽热火坑化做清凉莲池,令你脱离火坑之难。
 
或有人被狂风吹至大海,漂流于茫茫海中,遭遇到毒龙、鲸鱼、罗刹鬼等种种灾难,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候,只要虔诚称念观音菩萨,就能免受毒龙、鱼鬼的袭击,脱离灭顶之灾。
 
在冥祥记里记载说:晋朝富平令栾荀,从征卢循失利,战舫被焚,栾荀著急异常,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俄见江中有神人挺立,腰与水齐,荀知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得到了感应,乃跃入水中,身浮水面,足如履地,不久,被援军遣船救上岸。
 
以上所说,只是事相上的解释,若依理释,则义意更深一层。
 
依理说:遭逢逆境折磨、或遇仇敌、土匪、强盗兴起谋害心意,触动了我们无明嗔怒之火,因此嗔火促使我人堕落三界火坑,若能即时警悟,起一念忍辱,心得自在,业火停烧,嗔火瞬熄,心境自然清凉。
 
‘大火’,指见思惑。外火是见惑,内火是思惑。佛经上说:‘火灾能烧及初禅’,若能时常称名而一心不乱,是无漏心王发得禅定,灭见思惑,不但烦恼大火所不能烧,火坑也变成清凉池了。
 
‘巨海’,即烦恼的大海,‘龙鱼诸鬼难’就是爱欲的波涛,龙鱼等喻为女色,实际上,女人之妖艳娇态,比龙鱼恶鬼更可怕,假使我们没有清明的理智,往往被色所迷,浮沉在爱欲的波涛里,招致许多痛苦和折磨,所以佛说:‘爱欲为生死轮回的根本’,诸位知之,不可不防。
 
倘若我们漂流在贪痴烦恼的大海中,遭受了爱欲波涛的拍打,妖艳娇态的迷惑,此时,应紧称观音菩萨名号,以菩萨的清净大智,洞知诸法皆由因缘假合而成,则爱欲迷执自然远离,爱河之苦随即消除,显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安全、祥和的避风港。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须弥’,又名苏迷卢,是印度语,译为‘妙高’。据说此山在四大海之中,出水面有八万四千由旬之高,高与天齐,所以称做‘妙高山’。依今人考据的结果,认为须弥山就是现代的喜马拉雅山。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把须弥山真实化,或许它只是印度人假想出来的一座山吧!
 
当人从这高山上被推落的时候,能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藉菩萨威神之力,便如日悬于虚空,不会堕落山崖。或有人被残暴凶恶的人追逐,从金刚山上堕落下来,如能称念观音菩萨,则不受丝毫损伤。
 
梵语斫迦罗,译为金刚山。依起世经说:‘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高六百八十由旬,纵广六百八十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故名金刚山。’这是说明金刚山的位置与特性。关于此山,我们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索深究,佛之经文寓意深妙,读经、听经,主要在‘深入经藏,依教奉行’不一定要拘泥于文字上面的解说。
 
须弥山,喻吾人的我慢山高。当一个人处于顺境,志得意满之时,往往傲视他人,贡高我慢,像一座须弥山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欣赏不到美丽的远景,阻碍前进的脚步,更可悲的是,有些人我慢心高,不肯虚心接受大法,瞧不起真理,固步自封,因而堕落,任其菩提树苗枯萎,这种人若能时时称念观音菩萨,体念菩萨的同等大悲,则不会轻侮他人;能常念彼菩萨大勇,则会策励自己,向上精进,安守自己的法身慧命。
 
人生在世,若没有纯净的修养,是无法去除我慢心的,得志时,自恃凌他,如立须弥山顶,不得志时,自暴自弃,牢骚满腹,如被人推堕须弥山下,惟有持念观音菩萨,显现智慧心光,才能如日住于虚空,不受阻碍。
 
‘恶人’,喻十恶之业。佛家是讲因果的,人若造作杀、盗、淫、妄等十恶,这十恶之业如影随形,追迫不舍,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是亘古不变的。
 
‘金刚山’,具坚固不坏意。我人所造之业,如金刚之坚,佛说:‘定业不可转’即是此意。也有将金刚山比喻作我们内心的信念。念念坚定,才不致受外界引诱,被环境动摇,这惟有假菩萨威力方能自由自在,不随境转。
 
另有一说:金刚山是指内在的我执。依佛法看,众生的我执,最难打破,是修行者的一大阻碍。我执分二种,一为分别我执,一为俱生我执。分别我执需修至初地,方可破除,但俱生我执,最极微细,必需修习生空智观,才能逐渐断除,所以喻如金刚。
 
偈颂上说:十恶之业,如影随形,时时追迫众生,就好像凶恶的人,紧追身后,无法摆脱。人所造作的定业,是不可转除的,这定业如金刚坚固,任你千方百计,也脱离不了,唯有勤念观音菩萨,依真观之力,始能转烦恼为菩提,智镜圆明,体同虚空,纵横无碍。
 
观音菩萨寻声救苦,随风逐形,只要我们肯深信佛法,礼拜供养,遇诸苦难,一称其名,立即救援,在异谈可信录一书中说:
 
贵州修文县白水洞,盛产水银。在洞里采水银的工人,约有一千多人,岩下居民有数百户之多,离洞二里远,有一条溪,忽然来了一位美女,沐浴其中,乳垂至脐,一时,工人、住户全去观看,甫进溪时,轰然岩塌,庐舍俱陷,美女竟杳无踪影,众人始悟是观音大士化身拯救大家的,感恩礼谢,信仰益加。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值’在此应作‘遭遇’解,这段偈文的前四句是说怨贼之难,教我们要以观音的慈心去对付怨贼。为什么呢?因为手持刀枪的凶汉怕的不是武力,而是慈悲心,中国有句俗语说:‘柔能克刚’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遭遇到持刀的凶汉包围在你的左右,最好能定下心来,念观音菩萨圣号,以观音的慈心为己心,怜悯他们,救助他们,以此慈心感化他们,那凶残暴虐的心就能化为一片祥和安宁的天地。
 
民国初年,江苏扬州邵伯李家庄,有位李大善人名国琚。奉佛修善,从不后人,地方上大小诸事,只要他能力所及,没有办不成的,庄里的人对他崇敬异常。一天,盗贼闯进李家,想持刀抢劫,李大善人见了,神色安然地对群贼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诸位生活困难,以致未能与你们结一善缘,今天诸位来到舍下,时已过午,谅必尚未用食,大家先坐下来用过饭后,若欠缺什么,我当尽力给予帮助。盗贼听了李善人的话,惭愧非常,吃过饭,再也不好意思打劫财物,群贼受了李善人的德行感召,决心改邪归正,做个循规蹈矩的好人。
 
这件事实给本偈文作了事证,证明慈心却实能转暴戾为祥和。
 
依理解释,这里所说的‘怨贼’,是指内在的并不是外来的,如贪、嗔、痴三毒是内贼,能劫除我们的功德法财,见闻觉知属外贼, 这内外贼长久围困在我们的心中,时时欲夺我们的清净法宝,那怨贼的主人就是我执,我见,我执我见不除,生烦恼障;法执不除,生所知障。这两障,总称惑障。众生由是起惑造业,轮转不息,正如菜根谭上说:‘见闻觉知是外贼,情欲意识是内贼,此主人翁惺惺不昧,则化贼成家人’。
 
灭除内贼,须从培养大悲心著手,世尊曾说:‘修道的人,就要观察万法平等’,而以大悲为首,将大悲心培养增长起来,再观察人生和生灭状态,就知道世间所以造成不平等,就因为贪著一个自私、狭隘、固执、傲慢的‘我’。有了‘我’,就有对待的‘我执’。根据佛陀的教诲,欲除我执当培养增长大悲心。观音菩萨为大悲行者,我们念他,赞礼他,更进一步学他,让慈心悲愿洋溢心怀,视怨亲平等无二,则要破我执,有何困难!
 
其次说‘王难苦’,此文相当于长行中的刀杖之难。犯法受法律制裁,那是罪有应得,但这儿所提的‘王难’是指冤枉入狱之难。在专制时代,并没有平等的法律可言,生杀之权,凭王令而行,触犯了国王法律,便处极刑,如果能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仗菩萨威力加被,使刽子手的刀立刻一节一节的断坏。‘寻’此作‘立刻’解。
 
晋朝太乙年间,高简荣犯法,处以极刑,临受刑时,一心皈命称念观音圣号,下刀刀折,终于免除刑法,刀下余生。
 
约理方面说:所谓‘王难’,是指遭三界生死之苦,受烦恼魔王煎逼之难。‘临刑欲寿终’谓吾人因惑造业,苦恼逼迫,牵引至六道轮回受报,浮沉不定,欲伤失法身慧命,此时若能持念观音菩萨,祈菩萨护佑,妄念不生,依此定力必超三界免轮回,显一分法身,破一品无明,所以说‘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枷’是套在颈上的刑架。‘锁’也是刑具之一,铁炼的意思。‘杻’即手铐。‘械’指脚镣,这些都属刑具。约事讲;若有人被监禁在牢房里,身体披枷戴锁,手镣脚铐,只要专念观音名号,就能得到解脱,‘释然’此作解脱解。
Copyright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