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5
2007年05月31日10:55文章来源:uedbet官网西甲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517 字体: 繁體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5
 
贤顿和尚讲述
释体仁笔记
 
法苑珠林里记载说:晋朝时,有一个河内人名窦传,是高昌的步卒,当时高昌与冀州刺使吕护,彼此不睦,窦传等袭击吕护,不幸被捉,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日将杀,窦传专持观音名号三昼夜,杻械枷锁自然松开,窦传不忍同伴系狱受苦,虔诚祈求说:蒙菩萨救护,桎梏自解,但尚有同伴七人,何忍独去!望大士慈悲,普救俱免,祈祷后,牵挽同人,次第脱落,就乘夜开门逃脱。
 
在理上说:当众生因业力牵引,囚禁于三界六道之中,被色枷情索所缚,名缰利锁拘束,拖著六亲眷属,人我是非的业缘,无法得一解脱,倘若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超然物外,打破人我界限,放下身心,一尘不立,则业障自消,烦忧均除。
 
‘咒诅’,凡用咒语、邪术、咒水等驱役鬼神,诅害于人的都名‘咒诅’。
 
‘诸毒药’,凡服而伤身的名为毒药,诸毒药,指毒药的种类很多。
 
如果遭恶人以咒诅毒药暗中加害的时候,被害者只要专心持念观音菩萨,不但能免受其害,且其‘咒诅毒药’反还转回来,著在谋害者的本身。就是所谓‘害人反害己’的意思。
 
‘谈薮’一书中说:宋朝,有人名赖省干,以妖术杀人祭鬼,买十余岁的童女做供祭用。后来诱买了一位女童,带回囚禁在一间小屋子里,女童在家时常随母亲持观音大士名,虽被监禁,仍一心持名,至深夜,天窗忽然开启,见一妖物,光闪如电,女童心惧之余仍不忘持念菩萨名号,不久,口出金光射妖物身,妖物从窗跌下,女童大喊,值巡逻卒走过,破门救出,见一大白蟒蛇死于屋旁,随即逮捕赖省干治罪。
 
俗话:‘吃亏人,常在世’。人生在世,千万不可存害人之心,要处处检点自己,修学佛法的人,不但要学习吃亏,还要发大悲心,做一切有利于众生的事,否则,害人害己,果报一到,就后悔不及了。
 
嫉妒、毁谤、离间中伤,贪等三毒,就如咒诅毒药一样,能残害法身慧命。对心怀嗔嫉的人,最好的方法是一心称念大士名号,以平心静气去对待他,则彼人如仰天吐唾,向风投尘,反著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这段偈颂主要在告诉我们,若遭遇到恶罗刹、毒龙、诸鬼,仍至受恶兽围绕,欲与加害时,只要一心不乱地念观音菩萨,一切灾厄便于瞬息之间,化为乌有。
 
‘罗刹’,在前面长行里已解释过了,这儿不再重说。相传过去有一个‘好问’的人,逢人见事总喜欢打破沙窝问到底。一天,独自一人走在一条田迳上,遇到一位罗刹鬼,心想:‘这下完了,罗刹鬼决不会放过我的!’虽在生死之际,他仍忍不住好奇地问罗刹鬼说:‘你这位朋友长得可真怪,为什么胸白如雪而背黑如墨呢?’罗刹回答说:既然你想知道,我也不必瞒你,在这世间上,我最怕的是阳光,常常背光而走,所以胸白背黑。那人听了,不觉一振,壮壮胆说:你要取我性命,我也没有办法,希望你先让我走三步,三步之后再吃我,如何?罗刹不疑有他,欣然应允。那人马上拔腿朝太阳方向奔跑,罗刹因为怕光,不敢追赶,那人终于逃出了魔掌。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却告诉我们:心怀不轨怕见光明的人便是罗刹、恶鬼。因为此类众生专门在黑暗中行事,不敢面对光明,对付他,只要一心持念观音名号,以菩萨的慈光就能照破一切邪恶。
 
罗刹喻作吾人的嗔怒心。嗔心像把烈火,能烧毁人性理智,做出伤害人家,违犯道义的事来,一个人若常怀嗔心,好勾心斗角,相诤怒骂,时与罗刹性为伍,久而久之,迷失本性,真心如被罗刹吞食。嗔怒心重的人,最好能常念观音菩萨,以菩萨慈心对治嗔心,念念不忘与乐拔苦,涌出清凉心泉,息灭嗔怒烈火。
 
毒龙喻吾人的贪痴烦恼。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名利、金钱、地位,从没听人嫌说它多,日夜经营劳累,甚至欺骗、诈取、斗争,为满足自己欲望,不择手段,假使我们能在贪念生起的时候,以菩萨舍己为人的精神,替他人设想一番,化贪欲成喜舍,以自己能力所及,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贪欲之心,自然稀薄,喜舍之念渐渐充满心怀。如此,则贪之毒龙必定消除,身心自然舒泰。
 
‘痴’就是佛经上常说的无明,是烦恼的来源之一。愚痴的人,事理不明,颠倒是非,并且,没有主见,容易受人左右,误入歧途,一点小事就能让他苦恼半天,这些都是由于智慧不足的缘故,补救的办法,除了亲近善知识多研究佛典以外,应该常常受持称念观音菩萨,令智慧增长,弃除痴闇,对事对理,方不致有所偏差,这样就可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了。
 
‘诸鬼’喻吾人的阴计疑心。俗话说:‘疑心生暗鬼’可以给此喻下个最适切的注脚。
 
疑心也是障道因缘之一,众生烦恼由它而起的不在少数。疑心病重的人往往成就不了大事业。修道,疑佛真理;交友,没有诚心;待人处事,疑神疑鬼,魂不守舍,甚至连睡觉都心不安宁,这种人,实在可怜,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劝他念观音菩萨,朝夕不忘,久了,心神自然安定,疑心之病,也就自然消除了。
 
以上所说,皆属烦恼,因有烦恼,所以才有觉悟。经云:‘烦恼即菩提’,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以,众生只要能将迷心转为悟心,当下就能超出三界,不受烦恼折磨。
 
念观音菩萨,想观音菩萨,以菩萨的大悲平等智慧,转烦恼为菩提,转恶念为善心,罗刹恶鬼,当然不能害之。这一转心之间,利害关系相距十万八千里,佛教教理主要的就是说这一转心的心。
 
‘恶兽’,若以事释,则指虎、豹、豺、狼之类,虎豹性悍横,豺贪心,狼狠戾,狈倚势,狐多疑,獐不孝,狡机变……等能危害吾人性命的,都称之为恶兽。
 
南海慈航里记载说:明朝有一位闽南人,名叫雷法震,以烧木炭为生,一日得鸭栏木一块,见其纹理精细,欲雕刻观音像,朝夕礼供,但因事情繁忙,没有立刻实行。一天,入山烧炭,树莽丛中突然走出一只老虎,见雷法震,便张牙舞爪的扑了过来,正当危急之时,忽然出现一个美女,呵叱老虎,虎竟被女慑伏离去。法震惊魂甫定拜问女子姓名,以便他日报答。女子答说:我是君家鸭栏木。说毕即隐身而去。法震仔细思量,知是观音菩萨化身来救,于是择日雕刻圣像,并且从此尽形寿持斋礼拜,可见观音菩萨神通感应之大。
 
法苑珠林也记述说:我国宋朝元嘉初年,有位沙门,名昙无竭,是个修苦行的行者,平素诵读观音经,持念观音名号。有一次,与徒众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历尽万苦千辛,到达天竺舍卫国路上,遇到一群山象,奔冲而来,昙无竭捧经念到:一心皈命大悲观世音菩萨。念毕,忽有一狮从林中走出,山象见狮立即惊走,众人没受丝毫损伤。可是走没多久,又遇一群野牛狂吼而来,欲与加害,昙无竭皈命如初,虔诚称名,空中忽现大鹫一只,驱散野牛,昙无竭等因虔称菩萨名号的缘故,又免除了一次灾难,这都是观音菩萨慈悲救助的。
 
若依理释,‘恶兽’喻如吾人的十大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此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者谓之五利使﹞。又喻作十缠,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此十种妄惑,能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入涅槃,故名十缠。这十缠、十使如同恶兽一般,能残害众生的法身慧命,阻碍吾人的菩提大道,所以,大家应该常念观音菩萨,以观音的平等慈慧,斩除‘恶兽’的伶牙利爪,破十使、十缠,而成就菩萨十地位。
 
现在的时代,是个为生存而竞争的时代,众生心中就有锐爪利牙相争相斗的情形,为求名闻利养,心胸狭窄,悍横、暴戾、狐疑、倚势、狡诈,不惜己身人格,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你如此,我如此,他也如此,稍不小心便落入他人所设的陷阱,这不是如被恶兽围绕一般吗?奉劝诸位,要常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平等之心,视众生如父母、弟兄,化恶念为善心,则身旁恶兽,心中恶兽都会隐避无踪的。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四脚蛇。行体似壁虎但比壁虎大。颜色略青,性奇毒,伤人致命。
 
‘蝮’属毒蛇之类,多居湿地。体长二尺余,头部三角形,颈细、鼻反钩。上颚两旁有毒牙,中空如管,其根部与毒腺相连,人被啮时,毒腺出毒液,由管牙注入人体。体呈灰黑色,有黑褐斑纹,尾部短小,人若被咬,难以治疗。
 
‘蝎’:一作‘蝎’,属蜘蛛类,体长约五分,色多黄褐,头胸部与前腹部合为躯干,头胸部之背面,有一对大单眼,数对小单眼,口在头部前端,下腮为钳状,似蟹螯,胸脚四对,末端有二爪,前腹部分七节,后腹部分六节,后腹部细长如尾,末端有毒钩,供防敌及捕食之用,是毒虫之一。
 
蚖蛇及蝮蝎,会吐出如烟火般的毒气,所以说:‘气毒烟火然’。这些毒气能致人于死地,假使不幸遇上,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持念观音菩萨,蚖蛇蝮蝎,一听到念观音菩萨的声音,便回避而去,不再伤人。因此偈云:‘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蝮、蝎喻地、水、火、风四大毒蛇。诸位应该明白了知:‘此身非我,因四大和合假名为我’的道理。依理说:地蛇混浊喻人之贪心;水蛇濡滞喻人之愚痴;火蛇暴燥喻嗔心;风蛇凌高喻骄慢;这贪、嗔、痴、慢的毒气无时不迷漫在你我左右,稍一不慎就伤害他人,如恶口辱骂,挑拨离间……等,轻则伤人心,重则害人命。放眼看当今社会,漫骂纷争是常事,于是,人与人结怨,国与国相争,这都是由于人的无明毒气所引起的,要除此毒,需称念观音菩萨,令反本还源,回光反照,则毒气必除,真心必现。
 
谈毒蛇,金银钱财也是毒蛇之一。昔时佛陀与阿难外出行化,走到一座村里的小树丛边,佛陀忽然回过头来对阿难说:
 
‘这地下伏藏著许多毒蛇,你看见吗?’
 
‘是的!佛陀!弟子已经看到了。’说著他们慢步的走了过去。
 
一个老农正在树丛边掘土,听到佛与阿难的对话觉得很奇怪,心想:‘难道这两位沙门的眼睛那么厉害吗?土地以下的东西都看得出来?’为了清除心中的疑问,他拿著锄头开始往地下掘,一会儿,显现在他眼前的竟是一堆黄澄澄的金子。老农高兴得说不出话,急急忙忙的想法子运回家去。本来是个缩衣减食的农夫,一下子便成了百万富翁,邻居都觉得奇怪!
 
当时王法规定发现财宝是不能占为己有的,老农成了暴发富的消息传至王处,国王随即命人提审,处以刑罚,迫说得宝地方,恐留有余宝未掘,因而被打得遍体麟伤。老农大声叫冤,怪自己愚痴,不信佛言,国王听了觉得奇怪问他:‘佛陀到底说了些什么?’老农合掌含泪一五一十地将佛与阿难的对话禀告国王,国王知道他已深信佛言,发愿悔改,于是说道:‘世尊大慈悲,宝藏称蛇窟,欲令人远害,人不信佛说,贪心致罪责。尚能忆佛言,刑罚可永息。’说完,就下令把老农释放回家了。
 
钱财,是大家所贪求的,但‘财’须取之有道,不可贪图非分。有了钱,更要应用得法,多做善事,济贫抚孤,修桥铺路,千万不可悭吝不舍,做一个十足的守财奴,那就失去了金钱的效用了。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云’,水蒸气凝聚成微细水滴,浮游在空中的叫云。若乌云弥漫空中,则是下雨的前奏。这儿说云,主要的是指乌云而言。
 
‘雷’,指空中带电的云所引之放电现象而言,通常称其所发之声为雷或雷鸣。
 
‘电’电的旧义,是指空中带电之云放电时所发的光。今则称电为物质中固有的能,可用作动力,利用它发光发热,如闪电。雷电,人们往往联结在一起说,因为每逢下雨,打雷之前,多先有闪电,然后才有隆隆的雷声。也因此,有些人误以为雷电有先有后,其实雷电是同时发生的,关键是光波传得较快,而声波传递较慢的缘故,所以才先见闪电后闻雷声。
 
‘雹’,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冰雪,旋裹成块而下降的称为雹。春夏间雷雨时常见,据说小者如豆,大者如梨,能伤人及农作物。
 
从‘云雷鼓掣电’到‘应时得消散’,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好比本是一个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忽然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冰雹降落,这种景象,令人惊惶恐怖,如果遇上了,要尽快摄心镇定,称念观音菩萨,*菩萨的慈佑,必能云消雨止,重见晴天。
 
云雷、掣电、降雹、大雨,都是讲的自然界现象,这些自然现象虽然可怕,但是我们内心里的云雷鼓掣电要比自然界可怕多了!在理上说:‘无明’就是乌云,无明起时能遮蔽众生明朗的心性,我执顿生,你我之念随起,于是嗔心大发,震怒如雷,忿恨如电,贪欲如雹,自暴自弃如大雨,这些心理上的‘现象’,能伤人,能害己,难道不比自然界可怕吗?还有:嫉妒心、骄慢心……等妄念之心,都足以成为雷电交鸣,狂风大作的因素,修道者应该时为‘耕心’而努力,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以菩萨的定力来反省自己的作为,以菩萨的慈心摄伏自己的三毒心,那么,怒息气平,心朗神清,岂不是还我本来清明皎洁的面目吗!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这段偈颂,是总结以上所说的十难。
 
救众十二难也就是观音菩萨所发的十二大愿,通常说为七难。颂中从‘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起至‘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止,就是讲的十二大难,在十二难的颂文中共有十二句的‘念彼观音力’,这句‘念彼观音力’便是消除灾难的关键,也是一支去恶从善,转迷为悟的钥匙,我们不可不珍惜,不可不利用。
 
众生外受地、水、火、风……等诸灾所侵,内受三毒二求所逼,其苦如恒河沙数,无法称计,但寻声救苦的观音菩萨却能运其微妙不可思议的智慧之力,来解救众生的内外诸苦,令达清凉境界。这就是观音菩萨的‘妙’处,也是菩萨所以名为‘观世音’的主要因由。
 
众生的苦,却实是无量无边的,若要追究苦的根本,那便是贪、嗔、痴三毒。在十法界中,除六道众生之外,菩萨、声闻、缘觉仍然还有微细的三毒烦恼存在,这九法界的众生均有烦恼,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
 
在九法界中六道众生所中的毒素最深最重,但六道里,仍有烦恼轻重的差别,嗔恚心重的入地狱,贪欲最重的生饿鬼,愚痴最重的属畜生;嗔恚较轻的是修罗,贪欲较轻的是人间,愚痴较轻的是天上,这是从精神上而分的。
 
人道虽说贪欲较轻,但我们人受贪欲苦的折磨,还真如恒河沙般的不计其数,别的不说,就拿最基本的生、老、病、死四苦来说吧,谁能忍受得了?有的简直被老、病二苦弄得生不如死,所以说:‘苦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不念佛菩萨,不*佛菩萨的力量来脱离苦海,生生沉沦于六道轮回中,那不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傻瓜吗!
 
三苦、八苦……种种诸苦,皆由众生造业而来,业由惑生,想断惑证真,就得深信佛语,念观音菩萨,以菩萨的大悲之水来洗涤众生的垢秽心灵,点燃不灭的心灯,开发众生的智慧之眼,让大家都具有观音的妙智慧力,烁破一切黑暗、恶见稠林。
 
谈到苦,八难也是苦之一。八难里除三恶道外,还有盲聋喑哑,世智辩聪,北俱卢洲,生长寿天,佛前佛后。生此八处,不是太苦,便是物质享受太丰富,寿命太长,安于享乐不肯闻法听经;有的是生不逢时,佛未出世他先出生或佛入灭后他才投胎转世,这些众生,善根浅薄,听不到佛法,也就不懂得出离之要,所以说是‘八难’。
 
在此,我要特别解说的是盲聋喑哑及世智辩聪两种:盲聋喑哑照字面上解释是眼睛瞎的人,耳朵聋的人以及口不能说话的人。眼瞎看不到佛经,无法深研教理;耳聋听不到说法音声,得不到法益;喉咙哑了,纵然看经,不懂也不方便发问,实在可悲!这些人是因为先天关系,无可奈何。偏偏有些人五官俱全,品貌端正,却不肯看经、闻法,有的虽然看了,听了,不懂也不肯发问,这类人,视而不见,有耳不闻,有口不问,和盲聋喑哑又有什么差别呢?
 
世智辩聪,在现今的社会上,这种人并不少,他具备世间上的学识,却不愿修学佛法,甚至于毁谤真理,这种人,可悲之至。有好的知识应该再加上良好的修持,让世智转为正智,那断惑证真又有什么困难。若空具世学,不肯加功用行,想想,岂不是太可惜了。
 
我们既然知道受苦的根由,就要下决心去铲除它,经上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望大家多努力。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这是三十三身的总说,前面已讲过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这妙智力是体;将妙智应用出来则成神通之力,这是用;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就是相。拿个譬喻说,妙智力如一尘不染的明镜;神通力,如镜中所映现的种种景象的影,观音菩萨不离体相用,而能自在无碍地寻声救苦,处处应化,这是用。
 
神,是妙用不测之义,通是自在无碍之义。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仙鬼神都有神通,但其神通大不相同,通常分为有漏神通与无漏神通二种,有漏神通是指天仙鬼神的神通。这类神通功用不大,充其量只能见人鬼二道的少分,在六神通中,他只具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五种。天仙的神通虽比鬼神大,但与佛菩萨相比,无异霄壤之别,而且天仙神鬼常利用神通做为争斗的武器,造作恶业,应用不善,反而助长六道轮回的苦因,致于声闻,缘觉二乘人的神通也只能广及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若佛的究竟圆满。佛的神通,能广及无量无边的恒河沙世界,对一切事,一切物,不论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无量劫前,他都能清清楚楚,彻底了知。观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所以说‘具足神通力’。
 
除了天耳、天眼、他心、宿命、神足外,佛菩萨还具有一种漏尽通,漏尽就是断尽一切烦恼的意思。在神通中,漏尽通是最重要的一种。
 
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具足神通之力呢?因为他从久远劫来,亲近诸佛,广设万行,发大悲心,证得根本智之后,便繁兴万行,用一切权智方便法,化度众生。在菩萨的立场上,权、实二智是不可偏废的,有实智才有权巧的方便智,有方便智才能应机施教,普化众生。
 
观音菩萨具足神通之力,广修智方便,为的是要辅佛教化,适应众生根机应时应地而说法,因此,菩萨以他的智慧力、神通力、方便力、慈悲心、不分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尽虚空法界一切国土去做化导众生,救护众生的工作,他无一国土不现,无一众生不度,他因不忍众生苦,所以入地狱,现饿鬼,去解救受刀山剑树,饥渴之苦的恶道有情,让他们也能受到甘露法水的滋润,在焰口施食里,观音菩萨就特别示现面然大士来普救一切饿鬼。所以说:‘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这段偈颂,总括地显示出观音菩萨救苦的功德,菩萨能灭除种种恶趣众生的痛苦,而施与清凉甘露。这是补长行之不足,属于‘孤起颂’。
 
‘种种诸恶趣’,是指四圣以外六道轮回的众生。在六道中,尤以地狱、饿鬼、畜生造恶业最多,受苦最深,名为三恶趣。所以称其为恶趣的原因,是说众生以各自的恶业,当趣向恶处,故名恶趣。人与天(阿修罗遍于诸趣),以佛法出世观点来看,亦属恶趣,因人、天尚未超出三界,仍受生死轮回痛苦的缘故。
 
‘地狱鬼畜生’,是分别列出三恶趣之名。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之处,其位在地中,故名地狱。地狱约分三类:一、根本地狱,有八寒八热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近边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狱有四门,每一门各有十六副地狱,又称作游增地狱,谓罪人到此游之,更增其痛苦。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不定,为各人别业所惑,所以苦报及寿命亦各有差别。
 
饿鬼即通常受饥饿之鬼,其稍有威德的,作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没有威德者,不得饮食,不闻浆水之名,因此,常被饥渴所逼而口中出火,故名饿鬼。此类众生,皆因前生悭吝,不肯布施等恶业所致。
 
‘畜生’,指飞禽走兽……等堕入畜道的众生。畜生道中,大抵以水族类的业最重,兽类较轻。它们生到人间,受鞭鞑、负重、宰割之苦。这都是前生愚痴所致。
 
观音菩萨为救三恶趣众生,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大勇精神,示现与三恶趣众生同样的形相去救度它们,使它们能远离三恶道,而获得身心的解脱。
 
‘生老病死苦’,是针对人类而说的。这是做人的四大根本苦。不管贫富贵*,智愚贤不肖,这生老病死的苦总免不了,人如此,天上有情也如此,所以古德说:‘人间难免四相苦,天上何曾免五衰’?观音菩萨见人天二道众生受苦,同样示现人、天身,来化度我们,使我们解脱忧苦束缚。
 
‘以渐悉令灭’,不论地狱、饿鬼、畜生,不分人、天之别,只要肯至心持念观音菩萨名号,就能得到菩萨的感应,而渐渐消灭六道中的种种痛苦,让菩萨的慈云遍覆著一切众生,转黑暗为光明,化痛苦为祥乐。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意业普观。也是菩萨的‘自利观’和‘利他观’。菩萨之所以能利他,主要是由这些观行所发起的妙用。此段偈颂,与前相同,补长行之不足,属于孤起颂。
 
观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五种,这是菩萨的五观。五观中的前三观属于自利,后二观属于利他,所以五观即含有自利和利他两大部分。这五观可以看作是前面‘观音妙智力’所分化出来的。将五观总摄在一起,则为观音妙智力,分开则成五种观行。观音菩萨因具有此五观的妙力,所以又名观自在。
 
‘真观’即‘真空观’,谓以真实智,观察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当体即空。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真空观智,世间诸法,不离缘起。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有灭。并没实在的体性存在,所以说‘当体即空’。拿我们的身体来说:当其生时,是由肉体、知识和合而成。若把它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一下,人的一身,不过是若干的原质组合而已,原质分散,那有人体可言?色法尚且如此,何况心法?心法并无物质,只有妄想,那就更渺茫了。圆觉经里对心法空有一段很好的解说,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诸法缘起,无有实性的道理。经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是识空,也就是心法空。有情之身如此,无情器界亦如此。我们既知‘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道理,将可以使我们更深一层地洞彻诸法,让我们更能提得起,放得下,而向我们修行之路更迈进一步。
 
‘清净观’即假观。菩萨以真空智、照见诸法皆空,但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所谓‘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因缘起诸法的体虽空,但缘起的假相仍存在;虽有假相,却属幻化,明白此,就不会有所执著,纵居五浊尘世,不被尘染,不被尘染便是‘清净观’。圆觉经上说:‘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如是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本清净故,色尘清净;色尘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说至最究竟处,天地宇宙,森罗万象,均皆清净,这便是观音菩萨的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即中道观。菩萨先观‘真空’,次观‘假有’,再进而观察了知诸法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的道理,这就是‘理事圆融无碍中道观’。因为世间法,缘生无性,依体则空,依相则有,然空非有,有非空,所以‘不即’。但‘假有’当体即‘真空’,‘真空’当处即‘假有’,互不相离,即‘不离’。然‘真空’非‘假有’,‘假有’非‘真空’,空、有并非一体,所以‘不一’。但‘假有’与‘真空’只是一体两面,不分彼此,离‘假有’无以觅‘真空’,所以说‘不异’。菩萨能彻悟中道之理,以广大智,遍观一切,无不了了,这就是圆融无碍的‘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悲’者拔众生苦,‘慈’者与众生乐,这二观属利他行。观音菩萨以悲观,观生佛同体,而悲众生因惑业故,不能免苦,故以悲愿救苦,常以智光烁破黑暗,施众生以快乐,名‘慈观’。
 
菩萨具上五观,以五观度化众生,我们念观音菩萨,常愿菩萨大悲救助并常瞻仰菩萨大悲功德,所以说‘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文显示菩萨的智慧之光,能破除众生的愚痴黑暗,拯救众生出离忧苦大海。亦属‘孤起颂’,用补长行之不足。
 
‘无垢清净光’,即智慧之光。这是总合前面所说的五观,前五观,一一皆清净无垢,尤其是菩萨的清净无染智慧光,能照破众生烦恼,使心地纯洁清净,显发出智慧之光,照除一切幽暗。
 
‘慧日破诸暗’,此智慧之光,如同丽日高悬于空,照射大地。智光虽同日轮,然功用更胜于日,它不但朗照娑婆世界,不受高山深谷,树叶映敝的影响,而且能照除三恶道里的种种黑暗,使所有众生都能享受‘光’的温暖,得到光的利益。
 
众生的真如实性本如明镜,只因妄想执著,才使明镜蒙上尘埃,失去了本明性体,欲令转迷成悟,就得依恃菩萨的清净智光。努力修学菩萨的真空观来破见思烦恼,修清净光而除尘沙烦恼,修广大智慧观破无明烦恼。让清净无垢的智慧之光,朗朗普照众生心地,转黑暗为光明,这就是‘慧日破诸暗’的意义。
 
‘能伏灾风火’,‘灾’是总指众生所受的内外诸苦。风、火主要在譬喻我们本心的无明风与烦恼火等。大家必需了解,众生外来的灾难,都是由内在的烦恼,驱使身口造作恶业而招感的果报。菩萨的清净智光既如丽日,能照破众生烦恼,消除心垢,内在之苦因既除,外在的种种灾难当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所以,修行当以降伏妄心为第一急务,妄心既转,则放眼四处,莫不艳阳普照,一片光明。
 
‘普明照世间’,是说菩萨的清净光普遍照耀世间的意思。观音菩萨的智光发自真如理体,是遍一切处的,其所照的世间,不只是我们凡圣同居的世间,而是遍至二乘的方便土世间及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世间。菩萨以平等爱心去爱一切众生,因此,也以他的清净智慧光去普照一切众生,决不会舍此利彼的。
 
讲到‘无垢清净光’,就想起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一首偈,我想在此引述六祖的故事,让各位更深切去体会‘性本无垢’的意义。
 
惠能大师岭南新州人,礼五祖弘忍座下。五祖知师根性锐利,恐遭其他门人嫉妒,同时也想试探惠能的耐心与是否有经得起磨炼的精神,便派他到后院小屋去做劈柴踏碓的工作。
 
经过若干时日,五祖认为机缘成熟,就集合大众,诚恳嘱咐说:‘修行人,生死大事,你们每个人自己去观察自己的智慧,是否悟得了本性真如,然后每人写一首偈来给我看看,谁了悟得最透彻,我就把‘衣钵’传授给他,接替我作第六代祖师。’
 
徒众中有位教授师,法名神秀。威仪庄严,德学具足,寺众非常钦佩他,咸认禅宗六祖非他莫属。神秀和尚写了一首偈,前后经四日,曾十三次想呈上给五祖看,都没有付诸实行。有一天晚上,三更时分,神秀自己提著灯,到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此身好比一棵毕钵罗树,(即菩提树),此树枝叶青绿,一年四季光采不变,可是至佛涅槃日,树叶却会凋零,隔不久,翠绿依旧。此心好比一座光明的镜子。(喻圣人心境不凡,有如明镜,能映万物,但不被万物所染,这是心地空寂常照,本性光明之意。)既然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所以怕它染上尘垢,故要时时勤加拂拭,不要让它蒙上灰尘,显示不出镜子本来的清明面目。(喻要时时克服妄念烦恼,不要让烦恼的垢秽蒙蔽了真如本性。)’
 
至天亮,五祖忽见此偈,知神秀虽有所修学,但尚未明心见性,师告诸徒众说:‘如果世人能照这首偈语下工夫修行,可以免堕三恶道,并且可以获得广大的利益,希望你们燃香礼敬,常诵此偈。’于是,众人争相传诵。
 
过两天,有一沙弥经过碓房,边走边唱:‘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惠能听了,问小沙弥说:‘你在唱念那位师父作的偈呀?’
 
小沙弥才一五一十将作偈付法的事告诉惠能。惠能说:‘我也想诵此偈,结来生缘,但我从来至今,都呆在磨坊里劈柴桩米,不曾去过前堂,请您带路,引领我到神秀和尚写偈的地方。’到了南廊,沙弥朗诵神秀的偈颂给惠能听。惠能知道神秀尚未见到本来面目,就请江州别驾张日用代写一偈,惠能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菩提本非毕钵罗树,(印语菩提,此云觉悟,觉悟无形相可言),明镜不过是个喻说,心灵的镜子,本无形相,那里有‘台’呢?再说自性清净,光明坦荡,本无一物,何处去染灰尘污垢?’众人见了惠能的偈语,哗然震惊,五祖弘忍见大众惊怪,恐人对惠能不利,逐用鞋擦偈语说:‘亦未见性’,众人听五祖这么说,也就信以为真,不再喧染。
 
后祖至磨坊,以杖击地三下而去,惠能知道五祖的意思,当晚三更时分,进入方丈室内拜礼五祖,五祖以袈裟围遮,付法与他,为禅宗六祖。
 
众生所以轮回六道,就是因为不了解‘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的道理,妄想心外求法,执尘境为实,反而拘于泥沼,愈陷愈深。设若修道的人,不能即时悔悟,识自心是真佛,自性是真法,以为心外另有佛可求,性外另有法可得,以误解心去求道,纵使修到驴年,也是枉然。
 
六祖的偈虽属明心见性之语,但须利根上智者,方能了悟效法,凡俗之辈,福慧浅薄,根性下劣,还是依照神秀和尚的偈,去办道修行,较为妥贴。奉劝诸位:守持自心,令清明净洁,不染尘垢。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是赞叹观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情形。虽说是赞叹观音的口业普益,但实际上,是显示观音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偈语中的‘悲体戒雷震’,是指菩萨的身业而言的;‘慈意妙大云’则是说明观音菩萨的意业;‘澍甘露法雨’则正显菩萨的口业说法。所以,我们应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详解这段偈文。
 
‘悲体’是菩萨所证得的大悲理体。经云:‘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可以给悲体两字作最好的说明。菩萨的大悲体是由严持净戒而来的,所以说:‘悲体戒’。菩萨以此大悲戒体,示现三十三身,游诸国土,护持众生,其慈心悲愿之名,神通妙用之力,如雷之始震,远播十方佛刹,惊醒众生迷梦,故云:‘悲体戒雷震’。
 
戒为三慧学之首,有防非止恶的作用。无戒不能超凡入圣,故不论在家出家均以持戒为第一要务。佛遗教经中说:‘戒为正顺解脱之本。’它犹如良师。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解脱的大道。
 
经中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诸有所求均得如愿,二、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所住之处众生敬爱;四、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必生天上。诸位若想得佛法实益,须从持戒中求,因为戒能生定,定能发慧。若欲证果而不欲持戒,那有如痴人说梦,终归是空。
 
以前有一位豪富出家,初发心时,精持戒律,后逢逆境,即舍净戒,胡作非为。一天夜里,山下小吃馆的店主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对他说:‘你想不想发大财?想的话,我告诉你一个办法,明天山上那个出家人到你店里叫面吃的时候,你把面端过去,当他举箸将吃时,就伸手向他要面钱。如果他大发雷霆,把两只筷子狠狠地往桌上一摔,我们兄弟俩就可以自由,不必再服侍他了。本来我们一共有二百五十个弟兄,大家都同心协力的跟随他,护持他,现在跑了二百四十八个,剩下我们两个,天天看到他胡作乱为,心里很不自在,但他一向以礼待我俩,找不著离开的机会。你若肯帮忙,让他对我俩发顿脾气,我们兄弟两个一定助你发大财,绝不食言。’
 
第二天,山上那位出家人真的到店里叫面吃,店主照昨夜梦里兄弟的吩咐行事。出家人一听面未吃就先拿钱,真是岂有此理,筷子一举就想摔下去,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妥,要发脾气也得先把筷子放下啊!于是轻轻将筷子搁在碗上,然后拍桌大吼。店主一看他把筷子放下,心想:这下完了,我得开一辈子的小店,别想发大财了。不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出家人见他哭得伤心欲绝,也觉得莫明其妙,追问其故。店主一五一十地将梦境告诉他。那位出家人当下惭愧异常,立志洗心革面,重持净戒。他对店主说:‘你别伤心了,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事,唤醒我的愚痴,从今起,我会把二百五十位的老朋友全部找回来,为了报答你,我将自己所积蓄的钱财转送给你,希望你善为打算。’
 
虽然,这只是条无凭无据的故事,但它启示我们持戒的重要,绝不可将戒视作无关紧要或认为‘戒’是束缚身心的绳索。但愿大家都能严持净戒,摄受身心,以达自在,光明的境地。
 
‘慈意’简单说就是慈悲的心意。前面提到‘悲’,悲是以拔苦为体,菩萨因见众生沉沦于痛苦深渊,故起大悲心拔众生苦。这儿说‘慈’,慈者能与众生乐,观音菩萨的伟大即在此,他不但能拔众生苦,而且能给与众生一切快乐,就好像云彩遮住了烈日,带给大地一片清凉。在佛法里,对于不可思议,难以称颂的功德,都以‘妙’字含括,所以说‘慈意妙大云’。‘甘露’一名‘不死药’。法华文句中说:‘甘露是诸天不死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佛陀常以甘露譬喻不生不灭的妙法。法华经序品说:‘雨大法雨,吹大法螺’。为什么将法喻之如雨呢?因妙法能滋润众生的心田,如天降甘霖,润泽大地上的一切。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等视所有众生,演说如来妙法,恩被诸根,没有你、我、贵、*之分,如雨施大地,令万物皆能得沾其益。故名‘澍甘露法雨’。
 
观音菩萨演唱法音的目的,主要是让初发心众生洗革心垢,使善根增长;令二乘人回小向大,直趣菩提,地狱息诸苦恼、饿鬼免受饥渴,畜生得离刀砧,修罗舍尽嗔心,天上五衰不现,人间处处祯祥。诸类众生都能普沾法益,得生法芽,踏开生死路,进入涅槃城。
 
‘烦恼焰’是把烦恼喻作火焰。众生受烦恼煎逼,扰乱身心,如大火焚身一般,苦恼不堪,故名‘烦恼焰’。
 
何谓烦恼?烦恼是心中的不平之气,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不得安稳。大智度论说:‘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烦恼的种类很多,有四烦恼、六烦恼、十烦恼等不同的分法。烦恼炽盛的人,必定没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往往对境界看不开,放不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身心时时热恼不安,犹如处于大火聚中,无法自拔。
 
追究烦恼的根由,一方面是因为众生于无始以来无明深埋八识田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外境的牵引诱惑而起。消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听闻佛法,让法水熄灭心灵的火焰。
 
观音菩萨从慈云般的大悲心,应化无边身相,说种种妙法,开诸方便门,令众生熄灭烦恼的火焰,赐与清凉的甘露。
 
设若我们也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严持净戒,更进一步以大悲心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烦恼自会断除,身心自然安乐。诸位莫以持戒修行为苦,当知轮回受报更苦,希望大家能发进取心,修养自己的品德,渐渐朝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在长行里曾提过观音菩萨是一位‘施无畏者’,此颂是针对娑婆众生说菩萨无畏施能除一切怖畏的。
 
‘诤讼’就是诤论诉讼。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爱共处,常因芝麻小事而起诤执,对薄公堂。当打官司时,心里不免有怕官司失败的怖畏,这都是因为内心不能平静所致,设若你碰上这种事情,一定要敬念观音菩萨圣号,让自己的精神镇静下来,谋求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能免除诤讼之苦。
 
在这个世界上,不但人与人争可怕,国与国争那才更可怕。战争使民心不宁,日夜胆怕心惊,两军交战,死伤无数,所以有人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的人类史,多是用‘战争’所写成的,为了平熄战火,更要时时持念名号,思维菩萨的大慈大悲心,多为世界和平的大道著想,就能免除两军交锋,枪林弹雨中的怖畏了。
 
‘诤讼’都是由于心中的不平而起,因为—人者心之器,心为形之主的缘故。一个人的心如果冲虚宁静,内不生家贼,百邪自不能侵,时呈祥和之气。内既安平,外必慈爱,绝不会与人斗诤诉讼,所以要‘攘外’得先‘安内’,常念观音菩萨的名号,以菩萨的五观定力,具菩萨的大无畏精神,则烦恼、怨魔之军,自然败退,就不会再有诤讼,刀兵之苦了。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在前文中,曾说到观音菩萨的五观,这里再说菩萨的五音。五音是由五观而成的,明白些说五观就是菩萨的能观之智,五音则为菩萨的所观之境,以‘五观’与‘五音’来显示菩萨的殊胜妙德,解释观音菩萨所以得名的因由。
 
‘妙音’即微妙的声音,此微妙声音是指音之本体,它充塞法界,无所不遍,没有时空之隔,因为它遍一切处的缘故,所以能应时、应地、应机而随缘化现。这微妙性体既遍满法界,我们便不能用凡夫的见解去测度‘音’的存在性,如果诸位了解法华经的心要,则山风、浪啸、溪声、鸟鸣,乃至于众生之声,也无一不是妙音的显现。能观世音者,本为不可思议,不可测度之微妙性体,此微妙性体不但能持一切音声,而且为众音之所从出,所以名为‘妙音’。
 
这五音并不是专指菩萨而说的,譬如‘妙音’,也可以解释为专念受持观音菩萨之音而言,因称念菩萨圣号的音声,也是清净微妙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作‘妙音’。
 
‘观世音’谓观察世间持名之音,而与予慈心济度的意思。这‘观众音声而施救济’就是妙音性体的大用所在,故名‘观世音’。
 
‘梵音’梵,清净之意。以能观之妙音及所观求救之音,悉皆清净,名为‘梵音’。华严经说:‘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高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
 
法华文句上也说:‘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这也是凡夫众生与出世圣人的大不同处。诸佛菩萨心清净故,所出音声,皆慈言爱语,演唱清净正法,让闻者生钦佩响往,了脱生死之心。凡夫不然,举心动念,多与染相应,一张口就是杀、盗、淫、妄,令人生绮想,起贪念,时时沉沦在欲海里,不得出离。和佛菩萨的清净之音相比较,有如天渊之别。
 
‘海潮音’以海潮为喻,喻清净梵音能使求救者当机获益,应时解脱,如海潮之退进,有一定时间,决不失时。又菩萨说法有如海潮,雄壮澎湃,韵律天然,普震十方;如海之大,不拣细流,不分净秽,均能慈悲包容。再有,观音菩萨以慈悲救世,如大海之水,顷刻不息,分秒活动,应时应地,随处施教,权变自在,故称‘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谓菩萨位于真观之上,其音如梵音般的清净高雅,如海潮般的有汛而应时,而且他以平等心视众生,教众生上契佛理,下合群情,早早离却爱欲,息诸染念,用和悦平等之音替代七情所发之声,所以说菩萨的五音是超越世间差别音的。
 
也有人说:诵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其心平净,其音清雅,句句虔诚,如梵音,如海潮音,这音胜于世间诸音,故名‘胜彼世间音’。前者是约菩萨为众生说法的音声说,后者是约众生持念大士圣号的音声说。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诸位不必执持于某种说法,而在这上面花心思。
 
梵音,海潮音,皆为超出世间一切音之殊胜音,因此之故,须常常敬念观世音菩萨。如何‘常念’呢?即先将本品所述说过的菩萨的种种慈悲利他功德,都能深深明了于心,更时时称名而念,时时忆记大士功德而念,这才是真正持念观音菩萨的人。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菩萨有如上所说的种种殊胜功德,做佛弟子的就要常常忆念他。佛陀在偈语里特地叮咛我们念观音菩萨要‘念念勿生疑’。这‘念念’两字,指的是‘心念’,念大士名要前念,后念地相续不断,不要有前念没后念的,相续不起,那就得不到利益了。除了念念不断外,顶要紧的是‘勿生疑’。因为‘疑’是‘信’的大敌,任何大事,无不是建立在信心上的。想入佛法大海,也唯有诚信的人才能办到。在念念之中,若起一念疑心,菩提之道必受阻碍,因疑心一起,信心动摇,虽闻正法,而犹豫不决,既不能至诚真切的念,就难得菩萨感应了。因此,释尊慈悲,屡屡告诫嘱咐,前念相信,后念起疑,是不行的!唯有念念不断深信不移的,才能得到受用。
 
宗教是依‘信’而成立的,一切伟大的建树,也都是由信而成就的,这与做学问以疑为出发点不同。因为宗教的根本道理是立于学问之上,而置信于学问所不能到的地方,所以必需具有坚定不移的诚信之心,才能收到功效。
 
‘观世音净圣’这一句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微妙功德的。‘观世音’三字,我们也可以从另方面来解释。所谓‘世’即指三灾,七难的世间相。‘观’即前所说的五观。‘音’即上五音。‘净圣’即清净的圣者。这两字加强地说明了观音的身份,它明示我们,观音菩萨不比寻常修行的菩萨,他是已断三障,已证三德的过去佛——正法明如来。为了愍念娑婆众生,而倒驾慈航,教化众生的一位清净圣者。
 
‘于苦恼死厄’,‘苦恼’指吾人生存世间在身、心两方面所患的种种忧苦。‘死’是生命的终结。‘厄’是指自然界的天灾等。在这无边际的苦海中,唯一可以救我们脱离苦恼死厄,作我们真正的依*者的,只有观音菩萨。他如慈父悲母,只要你肯忆念他,一定可以得到无限的关怀与照拂,所以偈云:‘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这段偈文,是赞叹观音菩萨,具无量智慧福德,同时普劝众生,‘顶礼恭敬观音菩萨。’
 
‘具一切功德’,所谓‘一切’,是不能以数目计算的。观音菩萨所成就的神通、智慧、方便等功德,无量无边,不能权衡测量,不能心思言议,只得用‘一切’来表示。在本品的偈颂中,观音菩萨‘侍多千亿佛’,就是修集无量的自利功德。‘善应诸方所’,就是积修了无边利他功德。观音菩萨无论在自利或利他方面,都是无量的,所以称为‘具一切功德’。
 
何谓‘功德’?胜鬘经宝窟上本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大乘义章第九说:‘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滋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简要地说:‘救世之功,修身之德,名为功德’。功德,对自身说是止恶修善,对他身说是济度众生。观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大慈大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绝不会有丝毫的差别。就因为‘慈眼视众生’的缘故,所以,菩萨之身,即是福德智慧的聚处,不但菩萨本身如此,一切众生受其福德与智德,也如同海水般的广阔深远,不增不减。菩萨既具如此广大的福慧,给与众生无边的利益,我们就应该归命顶礼,以报谢菩萨的恩德。所以说‘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除了礼念观音菩萨外,我们更要时时提醒自己,在我们的心里,如来藏内,本就具有无量无尽的佛性功德,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来藏性不能显现的原因,就是被尘缘妄想给蒙蔽了。荆溪大师曾无限惋惜的说:‘悲哉!秘藏之不显,盖因三惑所覆,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此三惑,体本虚妄’。
 
体知秘藏之不显,均因三惑所覆,就要速速下手,破无明、断见思、尘沙诸惑,如此则秘藏之门必启,一切功德必具。更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则自性真如,晶莹剔透,一尘不染,我们也就把如观音菩萨般的无量福聚功德显现出来了。
 
宋朝时候的季宗问天竺来的僧人:
 
‘观音菩萨手拿的念珠是作什么用的’?
 
‘念观音’!天竺僧人回答。
 
‘自己为什么还要念自己呢’?季宗追问著。
 
‘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啊’!僧人回答。
 
由这般对话里,可以知道,我们念观音,拜观音,其实在是在念自己,顶礼自己,所以,前面我曾说过:‘念观音,拜观音,不如让自己做个观世音’,现在我们已经了知菩萨的修行处、伟大处,就应该懂得怎样去效法,去努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菩萨心为己心,菩萨志为己志’做个大慈大悲,人人景仰的观音菩萨。
 
偈颂至此已全部讲完。但在梵本的普门品中,还有下面一段未译,现抄录如下:
 
慈悲救世间,当来成正觉,
能灭忧畏苦,顶礼观世音。
法藏比丘尊,首座世自在,
修行几百劫,证无上净觉。
常侍左右边,扇凉弥陀尊,
示三昧幻力,供养一切佛,
西方清净土,安养极乐国,
弥陀往彼土,调御丈夫尊。
彼土无女人,不见不净法,
佛子今往生,乃入莲华藏。
彼无量光佛,净妙莲华台,
狮座放百光,如娑罗树王,
如是世间尊,三界无等伦,
礼赞积功德,速成最胜人。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尔时’,指佛回答了无尽意菩萨的问话,告诉他观世音菩萨‘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之时。在那个时候,有一位持地菩萨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禀白佛说:世尊!若有众生,有幸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知道观音菩萨运用三业不思议之力,济度众生,并且开方便门,普现一切所喜见身,示现神通用之力,拔众生之苦。当知是人,因听普门品的缘故,起大信心,依而行之,则得观音普门智慧,受用无穷,功德不少。
 
这段文是说闻法的功德。正信佛徒,应该多闻正法,闻法才能趣入佛道。有人认为:佛法著重修持功夫,听法何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切圣典,由佛所说,都在指示修学佛法的途径,不闻正法,怎么知道如何去了生脱死?怎么晓得如何求生净界?又怎么知道如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在经典中,多赞叹闻法的功德,因为佛法中的一切功德,都是从闻法而来的,龙树菩萨说闻法有三处: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佛已涅槃,从佛闻法,对我们来说,如果修行不到相当程度,是不可能亲闻佛陀说法的。如今修学佛法,只好从佛弟子闻法,或者自己由研读经论中去了解佛法。我们虽然生不逢佛世,不能亲聆佛亲口宣说的妙法,但从这两处仍可得修行之指标,佛法之实益,所以,也称作‘闻法’,学佛法,可以由此下手。
 
本品说‘闻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到底听闻正法,有些什么功德呢?简略的说,闻法功德有四种:一、由闻知诸法──由于听闻正法,我们可以了解善法与恶法,知善法,依之奉行,令诸善增长;知恶法,当速断离,不会再生。同时闻佛法,才知道有漏法,无漏法的差别,懂得何种该修习,何种该舍弃,这善、恶、有漏、无漏等诸法,能够遮止众恶。‘众恶’指的是身业的恶行与意业的恶念,因为闻法的缘故,知道什么是恶法,造恶业会得什么恶果,渐渐地,警惕自己,约束自己,就能将恶念息除,遮止恶心的现起。三、由闻断无义──由于听闻正法,能断种种无意义的事。什么叫做无意义事?凡做对自己进德修业及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都称作无意义事。譬如有些人,肯发心求解脱之道,但误入歧途,虽修种种苦行,仍无法得到解脱,这种自讨苦吃的愚痴行为,佛名之为无义。修学佛法,听闻了佛说的真理,自然远离无义之事,正道而行,不浪费分秒光阴,就不会白花心血而毫无收获。四、由闻得涅槃──由听闻佛法,如法修行的缘故,就能得到清净,安乐的涅槃境地。照这么说来,佛法的一切功德,岂不是全从闻法而得的吗?由此可知,经典中说:‘功德不少’,绝不虚妄。
 
‘持地菩萨’,这位持地菩萨,有人说是uedbet官网西甲菩萨的异名,如果说是uedbet官网西甲菩萨,则谁都知道他是一位发大愿,立大志的大菩萨,只要是佛弟子,都对这位菩萨所发的勇猛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很深刻的印象。在uedbet官网西甲十轮经中说:‘持戒坚固,如妙高山;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这是说如地能滋长万物,储藏万物之义。在延品uedbet官网西甲经的直谈钞里也说:‘uedbet官网西甲,乃是一切众生本心之异名’。持地菩萨楞严经里,自述证圆通的经过说:‘我于过去,普光如来出现在世的时候,曾出家为比丘,修头陀苦行,虽无高深学识,但具一颗仁慈心,济人心切,修桥铺路,只要对众生有利益,再苦也不推托。终日在桥旁路边,遇负重者,必代挑代负,帮忙过桥。见路有不平,必铲高补低,铺至平坦为止,所以大家都称他持地。虽到处苦心孤诣,用心良善,但不见任何效果,而且“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世”,到了后来,才遇著毗舍浮如来,平地侍佛到国王处应供。毗舍浮佛亲切的摩我顶,开示说:你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救济了许多受苦难的人,一个人能做到这种地步,真是难得,但那是属于物质上的济助,你应该从心地上面多下点功夫,要知外在的大地不平,是缘于内在心地的不平,若自己的心地平了,则外在的山河大地无一不平。我听了毗舍浮如来的开示,始懂得“心平国土平”的道理,立即心地豁开,烦恼顿除,从此在心地上下功夫,精进修行,就证得了圆通’。这便是持地菩萨得名的由来及因地修行的经过。
 
云何名持地?据宝积云经,菩萨有十法名为持地三昧:一、如地广大,无量无边;菩萨亦尔,功德、智慧、庄严、愿行,无量无边。二、如地,众生依止,各随所欲,称意极给,周济无碍,菩萨亦尔,六度众具皆悉与之,心无限碍。三、如地,无好恶欣恨;菩萨亦尔,育养众生而不望报。四、如地,天注云雨,普皆容受,无不堪持,菩萨亦尔,一切诸佛兴大悲云,普澍法雨,如其所说,悉能容持。五、如地,一切草木丛林及与众生行住坐卧,皆悉依之;菩萨亦尔,一切众生修行善趣,二乘学法涅槃,皆因菩萨而有。六、如地,一切种子依生;菩萨亦尔,一切善业天人种子,皆依菩萨而得生长。七、如地,能出一切众宝;菩萨亦尔,功德善宝一切乐具,皆出菩萨。八、如地,出众妙药能疗众病,菩萨亦尔,能出一切法药,能除一切诸烦恼病。九、如地,风不能动,蝇蚋蜂蝎不能亏损;菩萨亦尔,一切内外诸缘逼恼,不能扰动。十、如地,狮子哮吼,龙象、雷电,不能惊怖;菩萨亦尔,一切外道九十五种所不能动。具此十法,名为持地三昧,故名持地菩萨。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持地菩萨说闻普门品者功德不少,一点不错,佛说了普门品之后,不但持地菩萨得到不少功德,即在座听讲的八万四千大众听了之后,均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八万四千,是喻其听众之多。在佛经中,为显其多数,常用八万四千为一代表数。实际上,佛讲经天龙八部诸众生皆欣喜乐闻,绝不只八万四千的听众而已。举法华经来说,法华经妙音品里‘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又说:‘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又说:‘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说:‘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药王品说:‘火灭以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佛亦说过:‘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可见,八万四千只是一种‘多数’的说法,并不一定刚好是八万四千数。
 
无等等者,谓佛果最高最上,没有余果可与之相等。二乘人虽出三界,但不是究竟之法,非是无等;佛是极地,所以说是无等等;发求佛心,故说发无等等心,能发此心,修佛之行,即等于佛。发心有多种:一、名字发心,即五品弟子;二、相似发心,是六根清净;三、分真发心,即初住以上;四、真发心,即发无等等无上菩提之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话,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没有比这更上的正觉。正觉不同于凡夫的不觉,外道之邪觉。正等是不同于二乘的偏真,二乘人不能真俗平等,圆融无碍,唯佛菩萨能之。无上是不同于菩萨的分证。菩萨虽能等视真俗,怨亲平等,不偏空有二边,然因分证未圆,修行未臻圆满境界,尚称有上之士。佛元品无明惑已断,大觉已圆,故称其为无上止等正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发菩提心。以悲智圆成之佛果为目标,激求自己奋发向上,誓志成佛,这便是发菩提心。佛是人人可成的,希望大家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听经闻法的目的,在寻出离解脱之道,藉闻法来了知修行之径路,然后依经中所说而修,才不致于有所偏差,如果把听经当作一种消遣,藉听经来作充实自己逞口舌之利的资料,那是错用了心,实在可惜!如今普门品已经讲完,冀望诸位能因此,了知自心有与观音菩萨的真心存在,听完了这微妙甚深的法门,要懂得循著菩萨的足迹,将贪欲心,转为慈悲心;嗔恚心,转成勇猛心,愚痴心,变作智慧心,让此心与观音心相应,随著菩萨的后尘,做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Copyright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edbet官网西甲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